今天看到微信读书里的一篇文章,刚好上周才听过这个观念。
我们常常摇旗呐喊要如何如何,无非是用了三天的力气做了一天的事情,然后用三十天的事情去休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是间歇性自虐。
把自己弄得累得要死,当天或者那个时间段成绩斐然,可以拉在所谓的计划时期当中,却是一直在躺尸,吃着最初的那点洋洋自得。
毫无章法,毫无计划性,也毫无合理性。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选择“间歇性自虐”呢?
人的心智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慢慢来的。都是越来越有信心,逐步确认的过程。因为一旦你得不到眼前的确认,就会丧失信心。
天叔曾经讲过他自己的故事。
“我从小的生长环境,基本没有人管,相对孤僻和封闭,和现在的状态完全不一样。现在能看出来我是一个见人会害怕的人吗?不,会觉得我心里很强大。但有时候我心底还是会有的。比如今天,你是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来宾,还是一个参与者?随时时间的累积,开始把自己推往主人的角色一样,就开始想,试试吧。妈妈小时候觉得我怕生,就不断要求自己,不要和那些活泼和嚣张一点的人一起玩。结果我小学四年级之前都是被欺负的。因为你一直被强化。因为小学四年级之后转到了一个师范附属小学,老师鼓励我,说我作文写得很好,就鼓励我。发现我喜欢什么就鼓励我。于是各方面都好。故事会就开始尝试着去讲故事。我喜欢看书,就慢慢变成一个口才很好的人。但是每次回到家之后又变成妈妈眼中“口才不好”的孩子,活在她所期望和要求的环境里。
我想讲的是,什么时候开始不被欺负呢。四年级某一天,和一个比我高一点的同学吵架,开始打架。我从来没有打赢过,但是那一天也不知道那股劲,就一直扛着一直在打。谁先哭谁先输,我快哭了,他已经先哭了。那个年纪,谁先哭就是谁输了。所以到后来,不管我打得过打不过,我都会再等一会儿。于是就变了。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打别人了。
人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父母总是给我们一个弱弱的感觉,就是设限的问题”。
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记忆,就是饥饿记忆。就是物质匮乏。可是这个记忆和从小物质匮乏的感觉,会给你很多很多的影响。比如马上要回报。小时候饿过的肚子,一年到底吃肉都很少,鸡蛋和白糖都很少。所以生在70年代还有这种饥饿记忆。到现在都还有这种恶习,我吃饭总是狼吞虎咽吃饭很快,吃“抢食”,最不喜欢吃的就是甜食,但是过一段时间,我都会跑去冰箱,要几勺白糖到嘴里。这都是小时候的记忆。到现在妈妈买水果到家里,瓜子花生之类的,都是买多少我吃多少,哪怕我肚子不舒服。是由你的思维和惯性所决定的。你会看到,80后90后,你们一般会比较少这样,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记忆。我的孩子家里堆的所有零食,他都是不喜欢吃的。所以,就是饥饿记忆。当下要回报,所以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及长远利益。这会影响你很多,缺乏眼见。要求当下,马上有回报。
你对现在的收入满意吗?不满意。所有不满意的人都在买福彩。很奇怪的是所有中彩票的人,大多数都是穷人。90%以上中了彩票的人,三年之后还是穷成以前的样子。因为他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都没有改变。我们所讲的暴发户,最喜欢做的就是炫富。拿去赌,嫖。有了这种物质匮乏的感觉,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柔韧度,对欲望的柔韧度。有计划地,一张一弛地去做。
1、自我设限。
2、饥饿记忆。
如果这两点都没有解决的话,你在Mela都不会有所成就。
最近有一篇文章,“间歇性自虐”而不是“间歇性自恋”,总是猛干一阵子,马上要回报,这是不可取的。
人生方方面面都是需要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张弛有度,避免“间歇性自虐”,因为自虐到最后,都会变成自残,让你忘掉目标,专注在了“我付出了这么多,应该有结果了”。或者是“我做的这么努力,应该得到奖励或者休息”。
高手的所谓自律,是不需要任何鼓励、炫耀、夸赞、认可的,这些已经变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而持续性自律则大家应该都清楚了。
下面的摘文可以再去体会一下。
里面的细节提到有些人的生活,其实我们不乏看到成功人士的传记里这样去写。
十几年来,每天6:00准时起床,跑步,写作,阅读,工作,直到晚上10:00,喝杯小酒,睡觉。
正是这种机械的、枯燥的日常,让她如何如何得到了某些成就。
我们常常惊讶于,佩服与,他们这种人的极致的自律是如何修炼的?
在他们眼里,这不是什么自律,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我当时就被惊到了,我们无法忍受的人间炼狱,竟是别人的日常一角。
其实想想,见过诸多优秀之人,貌似都是如此:
团建之后,仍赶回公司伏案做报告;
节假日仍然无休止地写作;
无论多晚,必须敲完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才能安然睡去。
这些高手的勤奋和自律,不需要额外的补贴,不需要意志力的调动,不需要晒朋友圈,不需要自我感动,更不需要自我说服和强迫。
他们的自律,完全是一种巡航状态,持续、稳定、没有磕绊、自然而然......
想必,这就是高手和庸者的分水岭。
而大多数人的常态,总是游走于热血沸腾和得过且过之间。
镜中的小肚腩,让你懊恼似火,发了毒誓,下了Keep,朋友圈晒了3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狭窄的知识面,让你自惭形秽,花了重金,购书一堆,半年过去,折页永远停留在序言......
庸常的工作,让你觉得够了。你要主宰命运,于是报了一打线上课程,20分钟的学习后,你感到身心俱疲,好吧,吃两把鸡,补偿一下......
多少人不都这样吗?挫折之后,狂虐自己两把,只消风声刚过,便云淡山青。
等到何时又被Diss,则又开始。
这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如璀璨烟花,一种如流深静水,前者短暂绚丽,后者涓涓不息。
就像前文那位作家说过的一段话:
“写作这东西,貌似拼的是才华,其实拼的是稳定。如果这是你的职业,你就不能靠灵感来维持,就像一个面包店师傅,客人都在柜台等了,他却说,不好意思,我今天没灵感,做不出来......”
有点写作经验的人,应该明白这话的深意。
灵感这东西,谁都会有,谁没点特殊的经历,或者独到的观点?某次天作之合,一篇美文即可应运而生。
可最难的是稳定的输出。那意味着,无论心情好坏,刮风下雨,头疼脑热,姨妈串门,小孩早恋......样样你都得丢下,一头扎入字海,物我两忘,天天如此。
所以,任何事只要一加上“天天”俩字,就厉害了。
就像村上春树,每天早上4:00起床,跑10公里,然后写4000字的文章,几十年来,雷打不动。
不是有了灵感,才能开始写作。
也许你会质疑,说这些大人物,之所以勤奋,是因为在那个位置上,不得已。
我觉得应该反过来看:正是因为他们自觉而持续的勤奋,才能将他们送到那个位置上。
你的勤奋总是过去完成时,人家的勤奋是现在进行时,永远的现在进行时。
我知道你想说啥:什么过劳死,什么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之类的话。
我只想回答两点:
一、就大多数人的勤奋程度而言,还不用担心“过劳死”这个问题。
二、人生就是一场选择,你选择了安逸,就别再懊恼自己的平庸。
想起电影《霸王别姬》中的一个桥段:
小癞子带着小豆子看名角儿唱戏,他满眼仰慕地问:
“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个角儿啊?”
师傅说:“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修改自微信读书中青年文摘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