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闲久了,总要靠几部怪力乱神的恐怖电影回回正,才能不致秀逗。
我选电影,尤其是题材电影,没有固定标准,抓谁算谁,不看影评,不看评分,不看团队,不看演员,只要片名足够吸引,就看。
每年脑袋都有那么几次不太灵光,自觉看过的恐怖电影不少,但凭良心讲,国产的恐怖片,这几年一直都没进步。除了一觉醒来方知是梦,就是误食误吸致幻药剂,再不就是触景生情,将亏心事深埋成了怨念。
恐怖片之恐怖也只靠恶心镜头突如其来营造,要不就是白脸突然出现在枕畔,否则就是床下猛地露出一张人脸,再不就是猛回头,厉鬼与你鼻尖对鼻尖。
我承认这些都是屡试不爽的技法,很能吓我一跳,可心惊一下之后呢,很少能让人印象深刻,顶多算个消遣品,像小孩子的零食。
恐怖片说通透无非是商业利益驱动,这是于制作方而言的,而于观影者呢?现在社会讲求体验度,对于视觉类产品,我觉得还有个观感。
观感,无非是观影者观看影片时的感受,一般以观影时的情绪反馈展现,再就是各类平台的影评和打分,当然后者相对来说间接,很大程度上应归入体验度的标准里。
而体验度则是可以延伸一阵子甚至是许多年的。《沉默的羔羊》不是一直经典了这么多年么?那就要看影片给人的体验度了。
相信喜欢恐怖片的观影者,也一定都看过林正英的僵尸片,其实是恐怖喜剧电影,恐怖谈不上,喜剧却是真的。
傍晚时分,林间小路,返家途中,隐约原处烟雾尽起,一行衣着红服的迎亲队伍,面无喜色,和着喜乐,移步前行,朱红的轿子里,新娘朱唇轻点,脸如白纸,惊悚之感骤升。
镜头切到主人公身后,一行送丧队伍,衣着白服,奏着哀乐,未亡人面如白纸,蹲坐在黑棺之上,两队人马相向而行,离主人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这个画面一直伴随了我中学时代的诸多梦魇。
夜里骑车回家,林中经过,女鬼轻盈落在后座,登时骑车吃紧,回头看时,空无一物,女鬼却在偷偷嗤笑。
这一场景也成了日后很长时间我的一个恐惧元素,亏的情景设定的是一个美貌女鬼,不是红发白眼的鬼。
反观如今国内的现代恐怖惊悚片,似乎没有任何一个能让我观后不忘且为之恐惧的场景。
电影归根结底,在满足片方利益要求的前提下,是为大众服务的,特色打残和快餐服务的区别在于,解决的是无片可看还是常看常新。
相声讲究包袱,恐怖片的包袱不应该是自己吹了一个漂亮的肥皂泡,然后用手指一下戳破,为了迎合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而狗尾续貂,而是用换位思考的用户思维及更深入的思考探索人类恐惧因素的共性,由镜头表达出来。
细思极恐远比吓你一跳更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