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小编带领大家领略了有着深厚历史,人才辈出的新会古井霞路村,这期小编要带你找寻隐藏在岭南山间的古老村落、鲜卑族后裔源氏的聚居之地——霄南村。
鲜卑,是我国古代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游牧民族,金庸笔下为人所熟知的“慕容公子”正是鲜卑族的皇室后裔。在广东境内,目前可知有两个村落也流淌着这个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其一就是位于江门鹤山市龙口镇的霄南村。
这里不仅有秀丽的田园风光,淳朴浓郁的农家风情,更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记录着鲜卑族人历经的沧桑历史,见证着一个北方民族汉化融合的过程。
霄南村位于龙口镇的东部,面积2.6平方公里,距离市区不足5公里,西江从其北面浩瀚流过,广珠铁路于村旁横贯而过,村内鱼塘连片,具有浓厚水乡特色。霄南村由霄乡和南安两条村合并而成,拥有东丰、新中、坑尾、七九、高水、东门、北门、礼奎8个村民小组,有源、杨、温、易、吴、钟、何7个姓氏,其中霄南源氏就是鲜卑族的后裔。
源氏历史: 发源由北魏,华冑开东粤
据史料记载,霄南源氏始于北魏秃发鲜卑源贺,起源于大兴安岭雪原林海,南北朝时期从呼伦贝尔西迁到青海一带,建立了南凉国。南宋年间南迁至广东,本在南雄珠玑巷定居,可到了1273年,南宋在对蒙元的襄阳之战中败北,襄阳失守。为断绝境内的后患,南宋朝廷欲以胡姬事件为由血洗南雄珠玑巷。当时的鲜卑源氏族长源潜夫闻讯后,连夜带领族人扎结竹排沿江南下,经曲江入北江,再沿浥江如古南海,然后借西江一直到达新会县境内,最终在霄乡定居。源潜夫就是霄南源氏的一世祖。而现居霄乡的源氏共有六坊,分别是北门坊、礼奎坊、东门坊、高第坊、水边里坊和甫兴里坊,约千余人。
源氏族人善于经商,清末至民国流行一种凉茶类中成药“源吉林甘和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盒仔茶”,就是霄乡人源吉荪、源文瑞父子创制的。
古村风貌: 布局独特,祠堂林立,古巷古色
源潜夫带领鲜卑族人定居霄乡后,为确保族人安全,建立了一座城池。因此霄乡村布局独特:内有数十米长围墙,外有护城水道环绕,东南西北四门端立。难怪有人说:“整个村子看起来就像是个独立王国。”
此外,霄乡村辖区有龙口河环绕,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于是源氏先人因地制宜,引水入护村壕,使得护村壕既有护村功能,又可防火;且根据风水玄学,“聚水”还有“聚财”之义,可谓一举多得。
霄乡村内还保留着不少名字带有北方特色的古巷名,诸如“太原里”之类的古巷名,随处可见,配以清一色的麻石巷道,似镌刻着无数沧桑岁月。
一眼一望灰瓦,一步一踏青砖,行走在这悠然宁静的石巷石街,仿佛穿越时空河流见证着鲜卑族人民一代又一代历史的变迁。
霄南村内有多个源公祠,如近湖源公祠、竹轩源公祠、崑扬祖祠、堯階源公祠、乐隐源公祠……足见源氏后人之众。这些祠堂大都近水而建,端庄、古朴,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霄南的北门亭对面就是乐隐源公祠,祠堂门口有一副金字对联“华冑开东粤,明禋祀北平”,反映了源氏由北方南迁至霄乡的历史源流。
而历史最为悠久的近湖源公祠,则在门前上书:“发源由北魏,进爵纪西平。”讲的是源氏老祖宗源贺受北魏太武帝赐名“源贺”,并进爵“西平王”的故事。
现在的源公祠虽大多经过翻新,但依然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祠堂左右对称,石柱上雕刻着姿态各异的人物,有的盘膝而坐,有的双手合掌,有的手捋胡须,有的手执兵器……这些雕刻栩栩如生,记载着源氏祖先的各种形象,反映了鲜卑源氏如何从游牧民族进化成农耕民族的过程,相当有意义。
饮食风俗:牛肉鲜美,篝火盛宴
(2016年12月龙口举办牛肉美食节,1000多人共同品尝美味牛肉)
作为鲜卑后裔,霄南源氏后人一直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一些习惯,如“不吃马肉,床头朝北”,并继承了祖先喜欢吃牛肉的传统。但由于南方天气炎热,大碗酒、大块肉的饮食习惯并不适合南方水土气候,因此鲜卑源氏在烹饪技艺方面相应作了调整,经过多次改良,形成了一套独特烹饪方法——以清水作汤底,以打边炉的方式,更大程度保持牛肉肉质鲜美,更加能凸显牛肉的原汁原味。热情好客的他们经常以全牛宴来宴请宾客,将其独门烹饪方法传承开,也使龙口霄南因牛肉而远近闻名。
每年中秋节,霄南村还会举行烧关塔祭祀。在中秋节点篝火庆祝丰收,是霄南村建村740年一直延续的民族传统习俗。
当晚全村人集中吃团圆饭,饭后村民们围着用砖头搭起两米多高的篝火台,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篝火台跳舞。据说这样做,寓意是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霄南现状:现代亮丽,幸福安居
霄南村景色
小学生开笔礼
现在,霄南村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向着“幸福安居示范村”的现代化迈进,近年来更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举办了美丽乡村霄南篮球赛、古典传统的小学生开笔礼、“追月夜鲜卑情”大型民俗篝火晚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