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带给孩子什么?每一个周五,准时相约,静静守候,等待分享。今天是大雪,气温骤降。窗外寒风凛冽,室内书意浓浓,温馨而祥和,难得的休闲与雅静。听着大家的分享,我不禁想: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 第一个上台的依然是刘晔,她分享的是《擦亮发现美的眼睛》,叙述了真彩课程研发的全过程。她从课程缘起、审美与社会、美术课程的任务、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美术(艺术)语言、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推进、课程评价、成果展示 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刘老师致力于为每一个农村孩子开启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极力去擦亮每个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她为了给孩子们呈现卓越的美术课程而不断探索着……
白慧老师分享的是《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阅读对孩子非常重要,好多家长苦于没有科学的指导方法,自已也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始终是孩子阅读的引领者。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怎样让孩子学会阅读?这是白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王利韫老师分享了《又没写完作业》 。这已是第三次分享了,老师们开玩笑说:“你可以为翟介邦独立写一本书了”。王老师从《科学教子》到《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再到今天的《又没写完作业》,围绕的中心都是“后进生转化”,翟介邦就是主角。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谈何容易?后进生转化是每一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难于攻克的难题。王老师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探寻出路。
贾茹老师分享的是师生共读——《特别的女生撒哈拉》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成人是生活在故事之外的,儿童是生活在故事之中的,他在书中自觉不自觉地寻找自我生命成长的镜像。儿童阅读的过程就是用生命唤醒童书的过程,也是把美好事物切入儿童生命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种经历,在别人的故事中经历自己未来可能遇见的情形,在若干年后这种阅读会因为遇到类似的选择或遭遇而被突然唤醒,所有的价值观都会在故事中无形融入孩子的生命。而所谓的梦想、坚持、信念、善良、热情、分享、感恩等人类伟大而美好的品质在经典故事中被孩子们真正的“看见”和“触摸”,抽象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被孩子无形的吸纳。在童年里,童书是教师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寻找最美童书,献给最美丽的童年是教师的责任,也是贾老师的追求。
黄敏老师分享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她以自己班上李源昊为例,大胆剖析、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找学生谈话、找家长帮助、改进方法……始终坚持“一个也不放弃”的原则,尝试着、探索着、实践着、反思着……
张子英老师分享的是《中、美截然不同的教育》。她分享了四个场景:场景一:美国小学生作业题目吓我一跳场景二:在美国,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课堂场景三:令人惊喜的美国小学家长会场景四:中国人总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吗?每一个场景,对中国教育都是重拳出击。在美国的课堂上没有对孩子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让孩子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她们学习的课堂。教师要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交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正象弗丝女士所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阳光、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行动的方向。作为老师,有两件事要去做:我们要带领孩子去看更大的世界,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