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产品都在运营核心用户,但也遇到过问题。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们也是按文中的方案在执行。一个月过去,取得了一些进展,也算完成第一步。第二步的问题,我们也有了方案。
本文说的是运营核心用户遇到的难题,我们从头开始完整梳理一下。
核心用户的价值:
对产品整体有带动作用
直接获取用户反馈
协助运营人员的工作
对外品牌传输
运营核心用户的重要方式是群。
运营群的难点:
活跃度低
覆盖人数有限
互动形式单一
用户主动性差
管理成本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社群运营。
一句话解释:鼓励用户自发组织社群,官方给予培训、招募和奖品支持。
其中关键因素:
社群的所有权是用户,最大发挥用户积极性
官方给予社群支持,不要求在产品上活跃
社群人数规模维持在100人以内
官方尽可能增加社群数量,并保证活跃度
如果产品上有社群活跃的载体就更好了
我们这么做了一个月,成果是:
人数:30个社群,覆盖2800人
活跃:80%的社群有线上/线下活动
收益:每个活动都在产品上反馈
传播:每个人都在朋友圈传播活动
但我预感瓶颈会来,原因是:
人数增速变慢
管理成本增加
缺乏产品落地
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运营模式,这个项目很可能就会停滞,覆盖人数停留在几千人,与数万量级的预期不符。
我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完整生命周期的社群生态体系。见下图:
具体解释一下上图:
1.初建
①规则:明确准入制度,开放给用户自发创建,官方不介入管理
②思路:低门槛吸引社群成立和加入,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最大化增加可转化用户基数
2.成长
①规则:社群成型并开始活跃,官方接入参与培训,协助推广展现
②思路:有潜力、高速成长的社群,需要更多关注和支持
3.核心
①规则:做好日常沟通和维护,资源重点倾斜
②思路:高产量、高活跃度的社群,能将资源价值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
每一步的晋升标准怎么拿捏
是否需要有降级机制
如何让用户感知这个体系
没有产品的落地怎么办
这些就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分析了,我只说一下产品落地的问题吧。
这种运营模式,如果有类似豆瓣小组、贴吧、Same这样的产品落地是最好的,因为这个生态过程都可以在产品上完成,如新建一个小组,然后拉人、发帖、做活动,再慢慢养大。
可惜大多数情况是无法满足这点的,因为要求产品投入的成本太高,不只是研发方面,还可能会影响产品整体的定位,毕竟这是个大模块了。
我计划先把群体量级做起来,印证模式可行,再提产品,这也符合我「运营先行」的原则。否则什么都没有就开发产品,没理由。
以上就是我们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本周开始执行。由于没有前车之鉴,我们不知道效果如何,后续会在这里反馈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