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
宋·苏轼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
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
金鱼池边不见君,追君直过定山村。
路人皆言君未远,骑马少年清且婉。
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
溪桥晓溜浮梅萼,知君系马岩花落。
出城三日尚逶迟,妻孥怪骂归何时。
世上小儿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那日从铜鉴湖故地的油菜花地出来,便在周边闲逛,看到了锦绣山水洞的景区的提示牌,可惜疫情期间并未开放。
这几日,翻开《苏东坡全集》偶然翻到这首诗,觉得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任官,第一次是在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期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在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至元祐六年(公元1091),任杭州知州,相当于杭州市长。
两次前后累计在杭州任职近七年。苏轼做了不少利民利国的事,比如疏浚西湖,筑起了湖中苏堤和六吊桥,在城内开通新运河,疏浚盐道保障航运,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等等。
他更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这是被后世认为是古今写西湖最好的诗。
而他这首写“风水洞”的诗篇,写见闻、写感动、写友情,读来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锦绣山水洞在宋代时称“风水洞”,在今天杭州西湖区周浦的云泉山中。据古籍《杭州图经》记载:“洞去钱塘县旧治五十里,在杨村慈岩院。洞极大,流水不竭。洞顶又有一洞,清风微出。故名曰风水洞。”
苏东坡曾多次来到风水洞,并流传下来四首诗,便是《风水洞闻二禽》、《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临江仙(风水洞作)》,还有这首《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
这首诗作于熙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当时杭州节度推官李佖知苏轼将游风水洞,提前三日先行,在此等候。苏轼到风水洞后赠诗与他,表示感谢。
比较讽刺的是,这样一首赠友答谢诗,后来竟也成了苏轼深陷乌台诗案的所罗织的罪证之一,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首诗,描写了青年才俊李佖,为苏轼游风水洞打前站的情景,更写了苏轼一路追赶李佖的心情。
“路人皆言君未远”,可就是没能追上,眼见只隔山溪,却夜不能行,只得夜宿驿站,望夜兴叹,读来饶有意味。
“鸣春禽”、“傍江浦”,说的就是从杭州城门外来风水洞游玩,一路要沿钱塘大堤而来,过六和塔、江口、王安埠至凌家桥……,望着一江春水,依着钱江波涛,听着春天江边翠绿的群山上的鸟鸣而行。
“金鱼池边不见君”,此处的金鱼池在古时的开化寺边,也就是今天六和塔下的金色鲫鱼池。
“追君直过定山村”的定山村如今还在,只是现今改叫凌家桥村了。此处的定山就是现在的狮子山,在当今云栖小镇的北面,狮子山的狮头正对着的便是“之江大桥”。
“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这隔过的就是湖埠溪(乌龙溪),夜晚天黑不能过湖埠溪,实际上当时隔的是一个铜鉴湖,那就只能在湖边的定南公馆(古代驿馆)过夜。
“溪桥晓溜浮梅萼“,“溜”(liù)是指急速的水流,“溪桥晓溜”是说湖埠溪上的桥下水流湍急;“浮梅萼”,即流水中漂浮着散落的的梅花。
“知君系马岩花落”,苏轼猜测可能是李佖(李节推)栓马时,摇动了山岩上的梅花所致,当日是正月二十七,正是梅花盛开之时。
最后四句赞扬李佖不顾妻儿责备,不但先行三日安排等候,且陪伴畅游、逶迟不去。苏轼将李佖的深情厚意与世俗为名利奔竞的小人进行对比,突显了李佖珍重友情的可贵品格。
正是那句“世上小儿夸疾走”,被当时的政敌小人理解为苏轼讥讽自己,而被视为乌台诗案的“罪证”之一。
这样一篇光明磊落的赠友诗,着力刻画友情之珍贵,在小人眼里却能这般解读。虽说是别有用心、有意为之,却也应了那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