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参加智联的最佳雇主颁奖典礼,事先被通知有个环节是高校就业论坛,主题是企业如何提升在毕业生中的吸引力,要我做好准备。当时有点懵,心想,这个问题不是应该由企业来考虑的吗?干吗要扔给高校呢?这样想着,也就把这个问题扔到了一边。
到了典礼那天,我到了会场才想起来,他们布置给我的“作业”我还没有做呢。想到这,不免有点惴惴。问了身边其它高校的同行们,他们也都说没有准备,便只好作罢,坐在下面静静地听会。
有很多人到主席台上讲话,但有一个词却极有力地“串”进了我的耳朵——“离职率”,他们在说毕业生的“离职率高”,我不仅在心里问了一串问题——为什么?谁造成的?是高校吗?是教育吗?问出这几个问题后,我便在心里打定主意,待会高校论坛的时候就谈谈这个话题吧。
在我看来,离职率高不是毕业生的责任(至少不全部是),更不是高校的责任(如果非要拿“诚信教育”说事,把锅甩给高校,那高校也只有默默了~),承担主要的责任的应该是雇主(我这样说不是替毕业生推脱责任,更不是鼓励毕业生跳槽,其实我一直是反对毕业生无故跳槽的,更反对频繁跳槽)。问题的关键在于雇主没有真正全面了解到毕业生的需求,不知道他们在追求什么,所以留不住人。
一个人的追求是分层次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求生存、求发展、求意义。
一、求生存是最基本的追求
你可能会认为,当今社会物质比较丰富,估计每个人都不会为生存问题发愁。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我在做个案时,有时会帮助学生探索价值观,有一种方式叫“荒岛游戏”,在这个过程中,90%的学生都会想到首先必须要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可能你会说,这个跟场景设计有关,这种说法我一点也不否认,但这并不是全部。过去,人们对“生存”的定义是“饿不死”,而现在的人们则是“衣食住行皆无忧”,且最好还能够让家人都能够“衣食住行皆无忧”。这样理解,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求职时,“待遇”、“起薪”、“福利”等成了他们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至少是之一。
“求生存”,大致要求“有食”、“有所”、“有岗”。
“有食”指的是衣食无忧,也就是根据工作地点所在的城市消费水平估算,工资待遇是否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消费。
“有所”是指有地方栖身,不管是单位提供的过渡房或廉租房,或者是单位给予住房补贴,让其能够租得起社会上的房子,在其能够买得起房子之前,能够有地方居住就行。
“有岗”则是指有一个明确属于自己的岗位,而不是“打酱油”,因为这样能够为他们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当然,这也会让他们心里更踏实。
二、求发展是为了过得更好
如果你随机问100个人,“你想有所发展吗?”估计100个人都会回答“想”。但结果却不会相同,内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有时候出发点和目的亦不同。
通常人们所说的“发展”,大致包括“购得起房”、“养得起家”和“升得了职”三个方面。
无论是过渡房还是租住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只要不是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就会有一种“客居”的感觉,心里总是不踏实的。因此,“购得起房”就成了人们自然而然的从业述求。
结婚、生子、养老人,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工作多年,仍然做不了这些事,也许会苦闷至死吧。因此,进入一个单位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往往就会对未来的收入增长情况做出预估,然后决定是留下来继续干,还是“另寻高枝”。
相对于买房和养家,升职是衡量发展的另外一个因子。人们往往会据此来衡量自己或他人,或将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其背后的原因也是相当复杂的,有的人可能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大的平台,能够做得更多,实现更大的理想抱负;有的人可能是想通过升职获得更多的收入,以实现“买得起房”“养得起家”的目标;也有人可能是为了面子,活给别人看,得到别人的认可。
三、求意义是人的高级追求
如果说“求生存”和“求发展”是所有人(至少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追求,那么“求意义”则是部分人的选择。
求意义就是让生命价值最大化,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于哪里呢?借用马克思一句话: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说马克思的论断只是一种理论向往(其实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那么,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则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他的研究还得出了另外一个与此相关的结论:幸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他行为。
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真正的幸福源于一个人对社会和对他人的意义,而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体验,就需要从对“物欲成功”的崇拜,转移到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这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消灭这种邪恶的灾祸(指资本主义摧残人的罪恶——训练学生崇尚物欲的成功),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建立以社会为目标的教育制度 。”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求意义”,求意义需要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同和道德的基本支撑。也正是如此,马克思才说出了那句震撼世人,并将流传千古的名句——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而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一是希望毕业生能够在选择职业时提高站位,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并加以运用,不能始终把个人追求停留在低层次上;二是为用人单位想办法留住人而不再抱怨“离职率高”提供一点点参考——不仅要满足员工低层次的需求,同时也要为员工的高级追求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