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省博物馆举行“盈盈花盛处——贵州省博物馆藏彩瓷精品展”,因为对瓷器一直都很感兴趣,所以趁着周末,我便赶紧来一睹那些珍贵瓷器的风采。
我想,在灿若星辰的华夏文化中,瓷器算得上是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器物了,直到现在,在英语里,“瓷器”与“中国”都同为一词——china,这在世界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在信息不通畅、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大洋彼岸的西方人将中国称为“瓷国”,足以可见,“瓷器”,不仅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名片,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
我素来觉得,瓷器的出现一定是一个非常偶然又神奇的过程,试想一下,谁能想到一滩原本并不起眼的污泥,经过能工巧匠的揉搓捏制和烈火的淬炼,能变成一尊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品呢!
走进空旷的展厅,在一首首舒缓的传统中国民乐背景下,偶尔会闪过一两个参观者的身影,这样的环境最适合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珍贵的彩瓷。
而此刻,展览的主角们——那些彰显着人类智慧的彩瓷精品正安静地被摆放在展柜里,在射灯的照耀下,闪耀出迷人的光芒。
提到瓷器,大概很多人的耳中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响起周杰伦那首具有中国风韵味的“青花瓷”,毫无疑问,中国瓷器文化渊远流长,但很显然,青花瓷一定在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从认识素雅恬淡的“青花瓷”说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作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具有青翠欲滴、静怡素雅的特点。据传最早的青花瓷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到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而在明清时期,青花已经瓷成为了瓷器的主流,到达了顶峰时期。
作为“釉下彩”技术的代表,青花瓷可谓是独得国人“恩宠”。陶瓷制作匠人们发挥想象,在洁白的瓷胎上,绘上一道道青蓝色的花纹,在一青一白、或浓或淡的颜色对比中,那看似朴素简单的制作工艺,却显现出了一种难得的美学韵味。
“天青色等秋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穿越了数百年之后,此刻,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些青花瓷器,仿佛正静静地向后人们讲述着它们的故事,等待着后人懂得它们的珍贵价值。
也许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前面提到的“釉下彩”,但其实这种烧制工艺常常会运用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
除了最为人们熟知的“青花瓷”外,“釉里红”也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为瓷器的一种装饰手段,它通常会将色料绘制在已经成型晾干的素坯上,再罩上白色透明釉或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制完成,从而形成一种表面光亮,柔和平滑的特点。
既然有釉下彩,那肯定也有“釉上彩”这种陶瓷装饰技艺,所谓“釉上彩”,是指在釉上加上彩料,也就是用各种色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绘制各种图案之后,二次入窑,采用低温固化材料的方式进行制作。
当然,还可以采用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的方式,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也更加艳丽动人。
在明代以前,“青花”通常只是作为一种单一的陶瓷烧制技法,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材料的不断改进,瓷器也变得更加华丽。
明宣德年间出现了“青花五彩”,永乐时期又发展出了青花与金彩共同装饰的制作技艺,使得瓷器的品种也更加多样化。
从单一到复杂,从素雅到奢华,与其说这是人们的欣赏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我更愿意认为这是因为陶瓷制作技艺的不断提升和创新的印证。
而在我的眼里,“瓷器”,并不仅仅只是一件简单的日用器物,在它的身上更折射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它脆弱,因为一旦破碎,就很难再完好无损地被修复;它顽强,因为只要我们用心珍惜,就可以一直传承。
其实,人与人的感情不也是如此么?有了裂缝的感情很难修补,但只要用心呵护,就可以历久弥新——
所以,在你的眼里,瓷器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