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
为何工作以来,能力却迟迟得不到认可或提升?
领导通过什么去判断员工是否值得培养?
同事对一个人的认可到底源于什么?
......
今天的文章,基于一则真实的职场咨询案例,主人公经过咨询,用了长达两年的努力,终于步入了正轨,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我将这个故事进行了文学加工与处理,希望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一、
两年多前的一个深秋,咨询者吴华(化名)一脸沮丧地找到了我。
吴华,1988年生人,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历。
和其他职场人不同的是,吴华的职业经历不仅没有看到增长的趋势,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
吴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岗位是商务助理,主要负责和客户前期的沟通对接、中期的事务跟进、后期的维护及服务工作,等等。
履历上显示,不到两年时间,吴华就感觉“自己工作不受重视、能力得不到发挥”,辞去了这份工作。
从那次离职开始,吴华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她越跳越糟,一次不如一次,最后才发现,自己俨然濒临绝路。
“晓璃老师,你说我还有救吗?我懊恼极了,看着别人越做越好,而自己呢,通过七年的折腾,反而越来越糟糕,能力也丝毫没有长进。现在想来,第一份工作那么好,却被我轻易放弃了......我真是一手毁了自己的职业前途,我到底该怎么办啊?”吴华说。
二、
在吴华讲述自己第一份的工作经历里,有两件不起眼的小事儿引发了我的注意。
第一件事情。
有一次,吴华给客户回复关于公司产品及报价的邮件,结果邮件里出现了一些错别字。
后来客户和经理无意中提到了这事儿,部门经理找到吴华询问情况,吴华的第一反应就是:“经理,这份邮件需要我把错字修正好,重新发给客户吗?”
经理说:“客户倒也没有提这个要求......”
吴华“哦”了一声,就没有往心里去。
半年之内,吴华接连犯了三次这样的错误,经理就把这件事情交给她同事小阮做了。
第二件事情。
有段时间,公司领导对内部文化建设较为重视,让总经办负责每个月出一期内刊,总经办要求每个部门每个月至少交两篇稿件。
部门经理就把写稿这件事情交给吴华。
第一个季度,吴华勉强在截止日期之前交了两篇;
第二个季度,吴华每个月只能按时完成一篇,另一篇需要总经办屡屡催促才完成;
第三个季度,吴华就成了总经办重点催稿的对象,连带部门经理也遭到了点名批评;
第四个季度,部门经理就把写稿这件事情也交给了小阮。
两年不到的时间,同事小阮接连升职加薪,而自己却始终被安置在助理的岗位中,做的事情“低级简单枯燥”不说,也不太受重视,成就感低下,终于萌发了离职的念头。
然而现实打脸。
有一天她发现,自己不论去哪家公司任职,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地开始,满心失望地结束。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三、
经过了一系列排查和澄清之后,我发现吴华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职业方向上,而是出在了职场认知和适应上。
1、谁都经历过青涩的新人阶段,能力背后是态度问题
职场中,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黑白分明的,有些就处于“模糊状态”。
例如吴华回客户的邮件里有错字这件事,就是这种情况。
往大了说,这件事情反映出吴华做事不够细致,但如果再深究下去,叫做“不用心”。
——如果一次犯错可以用“粗心”解释,但短时间内发生三次及以上同样的错误,说白了就是态度有问题。
态度问题说白了就是,你究竟是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而是仅仅把这件事当做“应付交差”去做?
这事儿如果发生在一位对自我有要求、责任心强的员工身上,即便客户没有要求改正,TA在发现错误的第一时间,也会把改后的邮件发过去并附上诚挚的道歉,后期在发送邮件之前多检查几遍,尽量避免此类“低级错误”的发生,可能效果就截然不同。
吴华的置之不理是多数人的做法,因为在他们眼里,“既然对方没有明确要求,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殊不知,如果你真的为自己做事,你就会明白最简单的一点,那就是,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
2、被你忽略的事情里,往往藏着不易察觉的机会
拿文中的吴华来说。
在接到领导布置的“每月写两篇稿”这样的任务时,吴华不假思索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件事情和我本职工作关联不大,在这里下功夫,那才是傻呢!”
所以,吴华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疲于应付,从开始的勉强交差,到后来屡屡拖稿,直至后面连带部门经理被点名批评......
这件事情在当时的吴华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失误。
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可以反映出经理有意识在给吴华机会的。
当时的背景是,公司领导很注重文化建设,所以内刊工作应运而生,这种情况下,如果吴华能用点心,利用业余时间琢磨写文章的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好了甚至得到总经办的褒奖,就是在为自己累积“信用额度”。
如此一来,下次有新的机会,领导自然就会想到她。
可惜的是,吴华不曾意识到这一点,白白错过了好机会。
四、
职场能力被认可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领导通过什么去判断员工是否值得培养?
同事对一个人的认可到底源于什么?
......
这几个问题都指向了关键的四个字,职业信用。
“信用”这个概念常见于财务及金融领域。
打个比方,你办了一张信用卡,就具有一定的信用额度,即拥有先刷卡消费、再归还债务的权利。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信用度”越高,意味着这个人的能力越强:TA能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信用办成大事。
如何累积良好的信用?
或者换个问法,如果提升你的信用卡额度?
很简单,在额度很低的时候,你按时还款绝不拖欠,甚至时不时多存点钱进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在银行的信用记录会非常不错,信用额度自然会得到提升。
这个原理放在职场中同样适用。
在职场新人阶段,很多人都是从“打杂”这件事情做起来的:它的本质就是累职场信用。
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本质上都是在给你自己积累信用。
而你是否真的用心去做,直接决定了领导和同事对你给予怎样的评价。
在很多人看来,“拿钱干活”天经地义:这种交换思维的背后,实际上恰恰阻碍了个人发展。
正如信用额度高的人才能办大事一样,职场中,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就需要不断累积职业信用,这里面不仅仅包含做事的态度和能力,更有识别机会、把握机会的重要能力,以及随时和同事领导保持沟通,争取更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
经过这番分析,吴华终于意识到,在她后面来公司的小阮之所以快速得到提拔,就在于人家在信用累积方面做足了功课——
例如,接手吴华的回邮件这项工作后,小阮在回复客户邮件方面更细致周到,甚至根据客户喜好编排了不同的邮件版式;
在撰写稿件方面,小阮总能按时交稿,并且稿件质量非常优质;
与此同时,小阮还定时和领导汇报工作进展;
另外,她还特别注意维护同事关系,例如对给予帮助的同事用小礼物表达感谢,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小阮自然得到了从客户到同事的一致好评;而随着小阮“职场信用额度”的提升,领导渐渐放给她更多的机会,让她接手价值更高的工作。
五、
我告诉吴华,比起重新寻找职业方向,对她而言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自己的“职业信用”。
要知道,职场回报具有滞后性,如果想要后期获得不错的薪资报酬,那么前期累积信用,则是改善困境的重要方法。
如果用一段文字表述前面的意思,大约是——
1、职场环境下,机会才是最不均等的资源,也是能力提升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2、想要获得更好的机会,就必须重视职业素养;
3、职业素养的本质,恰恰在于“职场信用”的建立和累积,即,你是如何看待当下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的?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内容时,你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的?等等。
如果你在职场中深感不受重用,或者觉得自己一身本事无处施展,甚至觉得一直没有机会提升能力,不妨排查下,是不是这里出了问题,所以才导致无法获得更多的机会?
累积职场信用这件事,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是让信用“从0到1”的不二法门;
学会识别机会,抓住并出色完成它,这是提升“信用值”的重要步骤;
学会从内到外累积信用:对内和领导同事保持沟通,对外要展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即, “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
重视口碑效应,认真分析与对待每一次负面评价和反馈,那里恰恰是你成长的最佳切入点......
吴华听完我的分析和建议,若有所思。
咨询结束后的吴华从一家新公司重新开始,28岁上下的她虽然不再年轻,但她表现出的谦虚敬业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办事能力、高效准确的做事效果,让她终于在30岁左右,迎来了自己职场中的第一次升职加薪。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杨绛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