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之前的成长5阶段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在21岁之前的成长分成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生活主题。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的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上就会出现一些乏力和困扰现象,而性格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第一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以及信任他人的人。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个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长大以后可能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端害怕被遗弃的表现。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需要别人照顾,不信任任何人。
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以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以及限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并且觉得他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如果家长在这个阶段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容易产生害羞以及羞愧的感觉。长大以后会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新的尝试,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
在这一阶段,孩子喜欢幻想,创造以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发展出主动性,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满足。他常常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发展出健康的好奇心。
如果家长在这个阶段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不支持孩子的幻想。以及主动性的行为,反而因他做出新的尝试而惩罚他。他就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会秘密的去做。
第四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与别人比较以及竞争,如果家长以及老师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如果家长以及老师经常批评或者忽略了孩子,孩子不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儿,他会产生不及别人的感觉,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凡事要求完美,经常拖延,以及不知道如何达成目标等心理障碍。
第五阶段:12-21岁,对身份以及角色的困惑。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需要得到满足,被允许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以及感觉,改变想法以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家长不支持,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是过早的把他逼到一个角色里面,他会形成叛逆的性格。
从以上不难看出,童年像是人生之树的种子。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具有最强的可塑性,如果一个人从小生长在一个健康快乐,充满关爱的环境中,那么他就有可能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快乐的人。但如果他自小就受到忽视,缺乏关爱,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对待。那么在长大以后,他就有可能脾气暴躁,性格古怪,难以与别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