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晓这本书是因为央视根据这部书改编的电视剧。当时风靡一时的《芈月传》刚刚播完,央视就推出了那部述说芈月老年的电视剧。
看完之后觉得故事很精彩,不输于曾经霸屏无数年的清朝宫廷故事,而且大秦故事更精彩之处在于文明学说的丰富。这是距离我们十分近的清朝无法比拟的,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狱达到了一种巅峰,使得很多有识之士宁可闭口不谈,封笔不书。弄得围绕清朝的故事始终离不开宫廷争斗,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故事无论真假只围绕清朝宫廷的女性开展。
回到这本书,在这本书的开始前,作者对历史上长期宣扬的秦国暴政,秦始皇焚书坑儒表现出一种抗议。这些事情虽然不可否认的发生过,但是过于片面宣传使得说起秦国或者秦朝这个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的时候,我们想不到它任何的闪光点。作者将从秦国开始的大秦时代和罗马帝国做了比较,其实秦朝奠定了统一的国家体制和文明体系,也许因为这点,伟大的中华文明才延续千年,而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成一个个小国家。大秦到底对中华文明做了那些贡献呢?这是楔子在我心中埋下的一颗好奇的种子。
这本书被定义为历史小说,故事并不是从秦的出现开始的,而是从秦献公在战争中战死,嬴渠梁--少年国君在国家为难的时候接替了君主的地位,并且为这个因为年年征战而满目疮痍的国家发愁,思变。而在魏国有一个鬼谷门下有才学的弟子,希望找个明君英主。这个名士就是历史书中提及的商鞅变法的主角商鞅。明君和贤臣机缘之下相识,相知,决心携手大干一场,在羸弱的秦国开始实行变法。而在变法开始的时候,局势并不明朗,使得有些不自量力之人以为可以凭借自己一己之力阻挡变法的实施而可以延续自己既得利益的角色。谁知商鞅并不是个轻予之人,将抗法,有罪之人杀了,而引起了墨家的关注。墨家以侠义之气,以妄图解决黎民之心企图刺杀商鞅。
这本书的故事在这儿结束,在这册书中的有几个亮点我很喜欢:
1.论政的风气:我可以观点不是特别的尖锐,口才不是特别的过人。但是我有表达的权力,并且社会风潮也是鼓励通过这种方式来相学相长。这比之后很多的时代要开放,开明和包容的多。
2.百家争鸣:在故事中提及的有道家,有主张仁政,礼制的儒家,有主张兼爱,拥有无数能工巧匠的墨家,有韩非子的法家,还擅长排兵布阵的兵家等等。在这些学派中,我最喜欢的应该是墨家。其实墨家的非攻兼爱,我并不是很支持如此消极的政治主见。但是不得不说,墨家的能工巧匠太多,实在书中每次提及墨家的时候,都和各种机巧的机关相联系。
故事还未看完,但书确实精彩,舍不得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