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别诱惑我,因为你知道我最禁不起的就是诱惑。”这是几年前网上流行的一句打俏话,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性的弱点,面对诱惑,我们都是脆弱的生物。
和诱惑相对的,是我们的欲望,这里的欲望不同于广义上的欲望,而是因诱惑引起的贪念,一旦人的内心有了对诱惑的向往,结果就是陷入诱惑,走向难以自拔的境地。
面对诱惑,我们都没有十足的自控力,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做到:不多看一眼。
王守仁,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和心学开创者,12岁时正式就读私塾,在他去往私塾的路上,需要经过一条热闹的大街,街尾有一家每天都爆满的小赌坊,见此,他向同伴提议换一条路走。
同伴很不解,说:”他赌他们的,我们走我们自己的,有什么关系!“
王守仁说:”我害怕看多了自己会产生欲望。“
听到这样的回答,同伴不禁嘲笑王守仁道:”你的意志力还是太不坚定了,多看几眼根本不要紧。“
后来同伴还是坚持走原来的路线,而王守仁选择了绕道去私塾。
一个多月后,王守仁的同伴接连好几天都没来私塾上课。听其他学生说,同伴前段时间迷上了赌博,越赌越大,甚至还因此偷了家中的玉器。
王守仁的不多看一眼,不是胆小,而是从根源上杜绝欲望。
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的不自控就是因为多看了一眼。
可能你正准备去完成一件事,这时手机屏幕上突然弹出了一条热点新闻,你手指本能地点了下去,而因为你的多看一眼,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
据调查显示,现代人平均每六分钟看一次手机,每天平均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为4小时,因为我们的多看一眼,每天每人平均翻看手机的次数为150次。
既然如此,下次在图书馆看书看累了的时候,还是不要选择看手机来放松自己了,或许不带手机,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不多看一眼,从心理学上来看,是为了对抗人类天生的从众心理。人类是社会型动物,我们的本能趋势我们从众,因为这让我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有学者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而实验结果表明只有极少数的人没有发生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面对选择时缺乏主见,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安全感,我们选择了一昧地盲从。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甚至可以说连我们的学习都是从众的,因为家长老师口里的一句分数就是一切,无数学子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涯,因为只有更高的分数,才能让我们更加有安全感。
我们的愿望大多是考高分,上个好大学,很少有人说是为了以后成为数学家而去学数学,为了成为作家而去学语文,这样的结果,带来的是高考过后学生便将所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悲哀。
很多人选择志愿的时候第一考虑也不是自己喜不喜欢,而是这个专业热门吗?或者未来就业前景好吗?这也是一种追随社会潮流的从众。
毫不例外,我也是个从众的人,去年学院里的同学一窝蜂地开始报考教师资格证,闹得人心惶惶,我和玩的不错的几个朋友也紧张得不可开交,眼看离考试日期就只有一个多月了。
管他三七二十一,大家都在报,也跟着一起报吧,我们开始匆匆忙忙地缴费报名,然后从网上买了教材,但直到临近快考试的前两天才发现我们连第一科的书都没有看完,而我们报名的时候报了三科。
后来我们选择了弃考,考试的那天连去都没去。
现在盛行的考研也是这样,看着大家都在考,于是也就不管那么多,那就跟着考吧。
但很多人忽略了去思考自己考研的原因和目的,更多人是迫于就业的压力,选择了将考研作为短暂的逃避。
想要避免沉迷于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甚至不多看一眼,这不是缺乏自信,更不是胆小,而是从根本上杜绝诱惑。
不多看一眼,做个独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