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交民巷天主堂出来,教堂对面的门头上题了几个字“紫金宾馆”。里面的建筑是红砖白窗,华美独特,但铁门紧闭,不能进去。这应该是比利时使馆旧址的后门。我和桑尼顺着西边的墙向南去再往东一拐就看到了宾馆的大门,位于崇文门西大街。大门前有四五个妇人,身穿棉袄,头裹围巾,只露一双眼睛,揣着手在晒太阳。
大门口站有一个保安,25岁上下,椭圆的脸上镶着一双椭圆的眼睛。我们径自向院里走去。刚迈了两步,就被拦下。保安问我们找谁,我们说准备住店,进去看看。他说必须有人出来接我们。桑尼问他索要这里前台的电话。他给我们说了一个号,但是一直无人接听。我们在网上查到一个号,也是无人应答。桑尼对保安说我在外面留守,她进去咨询情况,马上就出来。保安断然拒绝。他应该来自华信中安保安服务有限公司,非常严明,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无奈我们只能在围墙外面看到零星的建筑模样。
比利时使馆旧址始设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1901年扩建。主楼立面是阶梯式三角山花,仿欧洲古典风格,非常独特。现在的紫金宾馆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里面有很多办公人员。我们旁边站着一个女孩,手里握着厚厚的牛皮纸袋,不停地向院子里张望。不一会儿,一个男子出来迎向她,两人笑齿相对,十分默契。女孩将牛皮纸递到他手中,转身像风一般离去。
当年帝国主义列强勾结清政府,对华侵略,压迫中国人民。他们侵占北京以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攻打外国使馆和教堂,因为这里是洋人聚集的地方。曾有童谣念道“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当时奥匈帝国、荷兰、意大利还有比利时四国使馆与其他使馆不相邻。于是他们先攻克了奥、荷使馆,然后攻克了比利时和意大利使馆。
比利时使馆旧址的东面是六国饭店。1905年,六国饭店建在古时太仆寺(掌管御车马)的位置。据《燕京丛考》记载,“昔日之太仆寺,今为六国饭店、比国使馆地。”六国饭店和比利时使馆各占了太仆寺的一部分。当时京城最高档的饭店有两家:一家是北京饭店,法国人开的。另一家就是“六国饭店”。
太仆寺并非寺庙,是朝廷的中央管理机构之一,太仆寺,顾名思义,就是太仆所在的部门,是全国掌握马政的最高机关。这个名称源于西周“众仆之长”的“太仆”,官阶为“下大夫”。主要掌管马政,负责饲养、训练马匹的相关事务。
清朝于敏中等著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太仆寺在皇城西,乃元兵部旧属。秦、汉九卿中有太仆,为车马之官,一直沿袭下来。到了北齐,以寺为官署名,寺卿为官名。隋、唐均沿用此制。皇帝出巡时,太仆寺卿负责调配随从人员、车马的先后顺序。皇帝参加重大典礼时,太仆要亲自给皇帝驾车。南宋并太仆寺归兵部。辽设,金不设。元朝时马政机构很多,太仆寺仅辖管其中部分。明掌管牧马之人仍属兵部,并于滁州设立南京太仆寺。清代皇帝出巡,扈从车马杂物皆为总管。有置卿、少卿、员外郎等官职。太仆寺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太仆寺少卿算作正四品文官。随着清朝的灭亡,该机构废除,马政归属于陆军部。
1901年,一家专做火车车厢生意的公司里的比利时人在北京御河东侧(现正义路东侧)建造了一家西式宾馆。当时是传统的欧式山字形两层砖楼的造型,古典庄重,像教会建筑。1903年,经营者认为太过古典的造型不符合豪华饭店的风格,设施不够完善,于是不久就进行了现代造型的改建。1905年,又将此建筑推倒再建为四层,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合资,所以取名为六国饭店。
六国饭店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有客房200余套,住宿、餐饮、娱乐一应俱全,是当时北京建筑最高,房间最多的洋楼之一。饭店主要接待各国公使、官员、上层人士和达官贵人。这里当时还是下台的军政要人的避难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号称“文化怪杰”的辜鸿铭写了一本英文书《中国人的精神》。此书风靡欧美,被译成德、法、日、中多种文字。书中,作者对养育自己的祖国文明与文化充满感激与赞美。那时他就以学者的身份,不遗余力地输出中华文化。他曾在六国饭店用英文演讲,题目就出自他的书名“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后多译为《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演讲收费的人。他一场演讲两个小时,收两块大洋。当时,戏剧名角梅兰芳的戏最贵也不过一元二角,可见辜鸿铭的名气之大。他有极高的语言天赋与学术声望,精通多国语言,熟读东西方文化书籍,且中西贯通,出口成章。穿越时光,我们彷佛听到了他那激昂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