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的太少,思考不深刻,这是重中之重。不管是读书还是看电影或者是看待一件事情,都不能深刻的去想事情背后的缘由,不能独立深刻的思考就会在很多时候变成不负责任的人云亦云。拿读书来说,我经常会出现拿到一本书就急切去追求进度和情节,有时候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发现什么都不知道,内容也基本已经全部忘记。然后搜搜书评,看到别人的一些见解,算是给自己交差了事。
虽然在读书,但是大脑的思维并没有升级。最近发现其实很多实用类的书,都会在序言里或者有专门的说明建议你怎么去读这本书,慢慢的我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读书的方式,进度慢了很多,但是效果还不错。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实在思考不够,那就多读几遍,多读一些书吧,总会有收获的。
02
读书太少,做不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前的读书基本都是用来消遣时间的小说故事类,不用费劲去理解,读完就完了,从来没想过读这些书会有什么用,而且内容太碎片化,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也直接导致了思维比较混乱。不管任何一个话题,没有办法做到用一个或者多个例证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写出的任何东西都只能是就事论事,无法衍生出更多、更深层的观点。
03
格局和看问题视角影响思维。一个人的阅历毕竟有限,价值观和所处的环境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格局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我是个头脑比较封闭的人,好多的观念都是以先入为主的形式存在的,总是套在自己的条条框框里,想问题和看待事物只以自己视角出发,根本做不到理解那些看待问题和自己不同人的想法,简单的来说就是自以为是。
以前有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好的作品都有作者生活的缩影存在,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感而发”。所以在看待一些事情的时候总会联想作者,像我一直想不通钱锺书为什么能写出《围城》,现在我慢慢明白,也许正是钱锺书有比普通人更大的格局,能以更丰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才能有幸读到这世纪经典吧。
这个世界的任何事情也不是非黑即白,以不同的视角和高度找到一个平衡点去看问题,则有会不同的结论见解出现。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话就是头脑要极度开放。
04
心里作用作祟。对于写作,可能好多人都很喜欢,上学的时候哪个人不想做个能读会写的文艺青年,可是过了这么多年,好多人写作的欲望都被压抑。也许是因为忙或者其他是事情。我则更多由于自己的不自信和心中的恐慌忐忑。写作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真相,怕自己写的东西会被嘲笑,批评为幼稚、浮浅、乏味,总想小心翼翼的掩盖心里真实的想法,放不开自己的思绪。
其实想想,我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想法、记录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感想,是自己思考的的结果,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再说写作是一个特别愉悦的过程,可以详细的描述自己感想,享受文字的美妙,何乐而不为。
慢慢的磨练自己文字的技巧吧,希望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