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鲍之交与晏婴、下属之间交往的不同启示
1、从管鲍之交事件谈鲍叔牙智慧
在“管鲍之交”这个世代为人称道的故事中,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习惯性将焦点放置于管仲是何其的幸运,能够结交到像鲍叔牙这样的好友,但是在我看来,鲍叔牙之所以对待管仲如此掏心掏肺,正是他超群处世智慧的彰显。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开篇就说:“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我们将目光落于“鲍叔牙知道管仲贤明、有才干”,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管仲没有真才实学,鲍叔牙还会那么掏心掏肺的对待管仲吗?有的人也许会说,可能会呢?那么,齐国有那么多的贫穷之人,鲍叔牙如果让每个贫穷的人占便宜,想来鲍叔牙也要变成穷光蛋了。由此可见,鲍叔牙愿意如此对待管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管仲的才华。并且,鲍叔牙应该还是个有一定财富的人。假设鲍叔牙也是一个身无分文,终日食不果腹的人,他还会任意让管仲占便宜吗?
管鲍之交的最后写道鲍叔牙的结局:“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在这里更能看出鲍叔牙的智慧,如果将管仲的智慧看做是“小聪明”,那么鲍叔牙的智慧更称得上“大智慧”。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情愿将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有齐国的俸禄。虽然我并不十分赞同人性本恶的观点,但是我也不完全认为“人性本善”。鲍叔牙对待管仲如此深情厚谊,一方面又两人感情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包含着鲍叔牙的处事智慧,使得管饱之交自古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鲍叔牙举荐管仲这件事,鲍叔牙这么做,对于他的主上公子小白来说,鲍叔牙如果能牵线搭桥,使得管仲出众的才能为自己的所用,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而鲍叔牙也为自己在主上面前博得识大体,知进退的好印象,这也是大功一件。对于管仲来说,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鲍叔牙身为好友依旧帮助他,那么他对于他的感激一定是铭记在心,程度更深的。对于自己来说,枪打出头鸟,如果自己一味的锋芒毕露,也是不得不面对“树大招风”的境遇。如果可以依靠在管仲这棵大又可靠的大树之下,可以相对安心的享受成功带来的果实,而可以避免针对自己的矛头,可以说将自己置于了最为有利的近况之下。而且,因为管仲对鲍叔牙是有愧疚和感激的,只要管仲发达一日,鲍叔牙的子子孙孙都可以受到管仲的荫蔽。表面上来看,鲍叔牙失去了更为发达,更为光明的前途,和失去了更大的权利,实际上鲍叔牙不仅收获了管仲的友情,安全的境遇,主公的认可,还收获了世世代代的人的敬仰,佳话传诵千年。鲍叔牙对待管仲视如己出,可以说是一石三鸟的好计策。
2.从管鲍之交事件谈获取成功的因素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是真正有治国之才的能臣,但是却一直不得所志。一方面,因为先天条件基础差,相较于好友鲍叔牙的家庭殷实,管仲可以说是真正的贫苦人家的孩子,每日吃饱穿暖尚有困难,还谈何其他?另一方面,管仲缺少一个好的契机,一度处于空有一身才艺却无用武之地的状态。即使是一匹千里马,若想扬名天下还需要的是伯乐的赏识。早期的管仲,两者皆不具备,可以说是距离成功有很远的距离。
然而管仲最后能成为一代名相,获得成功,其成功要素有三。一则是人的才能。不论契机伯乐或者其他先天条件如何优越,只有先拥有国人的才华才干,才是那个成功的关键。二则是转劣势为优势的能力。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写道:“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其实,管仲在执政时有如此个性,在自己获得成功之路上也是如此。他在《管子》中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的著名论断,认识到了百姓与温饱的重要性。这些与他早年贫穷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贫穷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痛苦还有生活的经验和人生的历练。如果管仲像鲍叔牙一样家境一直不错,过着不会为一日三餐担忧的日子,没有贫困的人生经历,那么他也会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感慨。管仲正是因为在早年贫穷的生活中,看到了生活对他的启示,才能想出一个个贴近百姓的治国之策,让小小的齐国日益富强。所以说“苦难成就英雄”这个说法不可谓不精辟。在我看来,管仲的成功,也来自于鲍叔牙无条件的信任。就像“吸引力法则”。人性本就渴望被信任和被鼓励。这一点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3、从晏婴与车夫交往看处世哲学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有那么一个故事: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这个小故事,人们虽普遍将重心会放置车夫与妻子身上,但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故事窥见得晏子的一二为人品质。首先,从妻子的话中可见,晏子是一个为人低调,甘居人下,思想深沉的人。许多真正有才能、思想深沉的人像水一般“善于万物而不争”是低调谦虚的。其次,晏子是一个善于观察,见微知著的人,若平常人,自己手下一个车夫的变化也不会加以注意,而晏子在车夫变得谦虚恭顺后能很及时的发现,可见晏子是十分注意细节细腻的人。并且,晏子能够因为车夫的变化和原因,如此果决的举荐车夫做大夫,可见晏子是一个有魄力有决策力的人。这一点,可是让以后的许多像司马迁这类的有才而不得志的人士羡慕不已。
管仲与晏婴的故事为世人所熟知,离不开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浓墨重彩的书写,也让更多的人将这两位名相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