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绵阳教育,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分数”“升学率”等字眼,想到“绵中”“南山”等中学品牌。
绵阳教育真的只有分数?
当然不是,绵阳教育人努力追求的并不是分数,分数只是素质教育的附属品。
绵阳的教育因“多年水平高”,享誉全川,乃至全国,形成了“优质生源、优质师资、优质环境、优质管理、优良口碑”的良性循环。
我火!是有原因的!
我火!因为我的硬件条件好!
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读书声琅琅,宽阔平整的操场上笑声连连……这是游仙区白蝉乡博爱小学日常写照。
以前的博爱小学可不是现在的样子,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等的制约,博爱小学办学基础薄弱,室舍紧缺、仪器设备落后稀缺、学生运动场地不足、教学条件落后、学习环境艰苦。
如今,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都联通了教育城域网,学生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为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该校还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用蚕茧、大豆、米、废牛奶盒等进行手工艺品创作。
据统计,2013年以来,市本级投入资金1.8亿元,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0.7亿元,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各地4年来新建实验室、功能室1017间,新投入2.7亿余元用于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新增图书294万多册,新增计算机1.4万余台。
我火!因为我的队伍够强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师资均衡。绵阳4万多名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为莘莘学子开启知识的大门,用心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有了优秀的老师还不够,需要他们将“优秀”传递到绵阳的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广泛开展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和对口支教,加大了对北川、平武、梓潼等山区丘陵县支持力度,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绵阳以“建设全国教育强市”为目标,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打造幸福教育”为主题,以“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内涵式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倾力为全市教师成长营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火!因为有够给力的机制!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多年来的教育惠民工程,让有温度、接地气的普惠教育阳光播洒绵州大地,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长期以来,绵阳坚持市本级学校反哺县市区学校,采用“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乡校”组建模式,为农村教师带去“养分”充足的专业知识,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例如,绵阳中学与北川中学、南山中学与平武中学、绵阳外国语学校与梓潼中学建立了深度合作与帮扶机制。
让“该上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让“想上的”孩子都有学校上,让“能上的”孩子都上得起学。这是绵阳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近3年来,全市妥善解决7.3万余名随迁子女就学,其中市城区解决人数达6万余名。
除此之外,我市大力实施“互联网+”助推教育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开通了绵阳教育云服务平台,绵阳教育资源中心、教育资源推送平台。
从2015年秋季开学起,绵阳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市财政按1元/生·天给予补助,其余资金(5元/生·天)由县市区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2016年春季,已覆盖全市50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近20万农村学子,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2013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10.7亿余元,全面升级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16年9月,我市所有县(市、区)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国家认定,成为全省首批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的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