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薏米又叫薏苡仁、苡仁、六谷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肾经,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由于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它被称为“生命健康之禾”;在日本,最近又被列为防癌食品,因此身价倍增。薏米具有容易被消化吸收的特点,不论用于滋补还是用于医疗,作用都很缓和。我们今天重点来介绍一下薏米的食用方法。
薏米祛湿,祛除的是哪里的湿邪呢?
薏米祛除的正是脾上的湿邪,脾管运化水湿,脾虚了湿邪会困脾。脾属土,脾虚湿盛,排不出去就会出现水肿;脾湿向上犯,睡觉时会流口水;湿邪停在胃肠,大便稀溏、腹泻;跑到脚底,会生成脚气;流注关节,则四肢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湿邪有个特点是沉重,关节疼痛的同时,人还会感到十分沉重无力;湿邪还有秽浊的点,“浊”就是混浊,例如小便混浊不清,另外女性带下白浊,也是湿邪下行成湿浊的体现。
湿邪表现各异,应对它们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本草经》记载,薏米“主筋急拘挛,不可曲伸,风湿痹”;《本草新编》也记载:“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古籍里多次记载了薏米的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薏米祛湿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
生薏米、炒薏米、麸炒薏米的功效各不相同
生薏米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可以去湿除风、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对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和风湿疼痛等效果显著。炒薏米和麸炒薏米都可健脾益胃、治脾虚泄泻。
炒薏米是指取净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黄色、鼓起时取出,放凉,略有焦斑,微香。根据中药炒制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把药炒黄、炒焦和炒炭。而炒黄就是指用文火炒到药材固有的香气,或鼓起、爆裂时为度。炒黄能缓和药的过偏之性,同时散发的香气,还有理气解郁的作用。
麸(即麦皮)炒薏米是指将净制后的薏米用一定量的麦麸加以小火文炒,至等待出现了焦斑。中医认为,具有补脾作用的药物,经过麸炒可增强疗效,缓和某些作用猛烈的药物的药性。如果是脾胃不好,总是吃不下东西,或者是吃点东西就腹胀,可在稀饭里加一把麸炒薏米一起煮着吃,就能有效的缓解食少、腹胀。
炒薏米比麸炒的除湿效果更好些,健脾渗湿。而麸炒的比单纯炒薏米健脾作用更突出。因而,脾虚泄泻者,用炒薏米最宜;食少、腹胀者,用麸炒薏米最宜。水肿、风湿者,直接用生薏米即可。
常吃薏米可以美容养颜
薏米不仅能给人带来健康,它还具有护肤美容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令皮肤光泽细腻。《本草纲目》里就讲到薏米能“养颜,驻容,轻身延年。”这同样要归功于它清热除湿的功效。有些人脸上经常长粉刺、痤疮和扁平疣等,它们虽发于颜面,却是体内湿热对外爆发的结果。我们如果平时饮食过于油腻辛辣,会造成胃火过盛,还会引起脾虚生湿,而脸上长的痘痘、痤疮等,都是湿热之邪的爆发点。
薏米的食用方法及食疗方
大家平时食用薏米时,多半是直接煮汤煮粥服食。薏米硬度大,较难煮熟,如果和易熟的米一起煮,它们的熟软程度不均匀,会影响口感。所以煮前最好把薏米泡两三个小时,等吸收了水分之后再煮就容易熟了。或者将薏米炒后打成粉,放到锅里熬成米糊,也更便于食用。
冬瓜薏米汤
冬瓜味甘淡而性寒,功效以利水消肿而著称,是治疗浮肿和减肥瘦身的佳品,和薏米配伍一起食用,就像物理学上的同向合力,作用更大。这道汤的最大功效就是利湿、消肿、减肥,对于有浮肿症状和多湿体胖的人很适用,同时对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和白带多而混浊有一定疗效。也许有人担心冬瓜性寒,会加重体内的寒湿之气,加入了葱和姜能驱散寒气,这样就把性寒的食物变得稍微平和了一点,适用的人群也就更广了。如果说就要突出清热、除湿和解暑,那么我们直接用薏米和冬瓜煮粥就可以了。
南瓜薏米粥
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南瓜还能降糖止渴,有“降糖降脂佳品”之誉。南瓜和薏米煮粥,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病人常感到没有力气,南瓜和薏米都可以健脾,脾主肌肉,脾健则手足有力。薏米也是自古就用于治疗消渴症状,《本草纲目》中说:“消渴饮水,薏米煮粥食之。”薏米加南瓜,既能滋阴又可益气,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薏米药力轻缓,需要多服久服
薏米虽然以祛湿盛名,但在《本草正》里有:“但其功力甚缓,用为佐使宜倍。”《本草衍义》另有:“薏米,凡用之,须倍于他药。此物力势和缓,须倍加用即见效。”也就是说,薏米药力轻缓,需要多服久服。决定开始尝试的朋友们,不妨把薏米当成日常食品之一,一定要长期坚持食用,才能有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