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两次的共读中,我们找到“萨哈拉”成长的密码,既有来自“萨哈拉”的内心需求,又有来自波迪老师的智慧。梅子涵老师说,这一本书,是推荐给中国的孩子们的,希望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在童年的时候,因为任何的原因而躲在草场的角落,大声地喊“我是个孤儿!”。今天我们在钏智娟老师的主持下,继续穿越书本,继续解码“萨哈拉”成长密码。
学贵有疑,疑则有进。本次共读的问题是“1.书中说的“建筑”是指什么?萨哈拉的烦恼的什么?2.记下波迪老师的“六条名言”,想想它会给你的语文学习什么启示?3.波迪小姐对萨哈拉的妈妈都说了什么,让萨哈拉重新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写日记?4.想象自己是萨哈拉,在房间里听到妈妈和波迪小姐的对话,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5.德里总是捣乱课堂,可是当碧丝小姐要把他带去“特别辅导”的时候,波迪小姐又保护了德里,为什么?德里感谢老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6.读143页的诗,想想萨哈拉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首诗?”这六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解码“萨哈拉”的成长密码。在抽丝剥茧的阅读中,在条分镂析的讨论中,在欣喜地看到萨哈拉成长的同时,在解码“萨哈拉”成长密码过程中,波迪老师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伟大。正是萨哈拉的生命诉求遭遇波迪老师的智慧,才让萨哈拉从“我是一个孤儿”到“成为美丽事物的中心”,才共同创造了这一个美丽的故事。
一、流水无痕
阿德勒说,当孩子发现你在教育他时,教育就失去了作用。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润物无声、流水无痕,特别是对于像萨哈拉这样敏感、自卑、孤独、自我保护意识强的特别孩子。在这方面,波迪老师可以说的运用得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教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和启发。面对“特别”的班级,特别的萨哈拉,特别的德里,波迪老师从没有进行说教,而是在合适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和启发。用“建筑”让学生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及理想教育,通过不经意地反复地提到“喷泉,镶嵌,尖顶,兽嘴”,打开学生看世界的窗。“萨哈拉就是在“建筑”中打开自己封闭的心灵,进行内心的对话,走出了朝向“美好事物中心”的关键的一步。在萨哈拉的日记本写上“如果你听到别人说了一个你觉得很美、很漂亮的词,那就把它记下来,然后这个词就成了你的了!”“别轻易地把你写的人物杀死,让他们一直一直活下去,就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之类的话。这些话是那么的随意,又是那么的有意,让萨哈拉“搬啊搬,几乎把这些石头都搬进脑子里”。在萨哈拉生病时通过和萨哈拉妈妈的对话,让萨哈拉以偷听者的身份认识到“结束你想开始的”,树立自信,获得成长的力量;在碧丝小姐问候萨哈拉时,反问一句“你妈妈好吗?”,让敏感的萨哈拉造成碧丝小姐的问候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维护了萨哈拉的自尊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哪一件事,都体现出波迪老师润物无声、流水无痕的教育智慧。正是这样的教育智慧,才能照进萨哈拉封闭的“小棚屋”,才有了萨哈拉的“美丽事物的中心”之行。
二、巧用奖励
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对他人有所期待,可以通过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对方,给予其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份期待或许就会成真。被看见,被肯定,是儿童成长的阳光雨露。波迪老师的贴纸,特别是拖着彩色尾巴的贴纸,那是孩子心中最美的奖励。这次贴纸让露玆“总是要翘着屁股看,兴奋得不得了”,让萨哈拉激动得“跌跌撞撞”。这样的奖励,点燃了孩子的自信,点燃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不断获得朝向“美好事物中心”的力量。
三、信心如磐
萨哈拉接受“特别教育”,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孤儿”,是因为她的自我保护,是因为她不让别人看到她的“特别”之处。面对自卑、孤独、敏感却爱好阅读,喜欢写作的“特别的”萨哈拉,最需要的是被“看见”,被肯定,被信任——即使是在萨哈拉不做作业,不回答问题。波迪老师在萨哈拉第一次在作业本上写的仅仅四个字”我是作家”的作业本,她的评语是“我相信”;在萨哈拉连续四次不写作业,她在萨哈拉的日记本上写下“作家需要写作”;在萨哈拉生病在家,家访时说萨哈拉“她将是一名作家”。正是波迪老师无条件的信任,才让萨哈拉“感到我整个人开始发胀,就好像被打气的气球。”让萨哈拉打开“特别的女生”的“封面”,让我们看到喜欢阅读,喜欢写作的“书本内容”。
解码“萨哈拉”的成长秘密,也让我们得到波迪老师教育的秘密,也破解了“波迪老师难于找到”的困境。因为我们成长路上遇到过很多的“波迪老师”,而我们也有成为别人成长路上的“波迪老师”,在解码“萨哈拉”成长密码中,更激发了我们成为波迪老师的决心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