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存,顾名思义,就是求得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存在价值。
要求得在这个世界的存在价值,再具体一点就是被需要的价值交换,只有参与到价值交换中,人才会有“存在”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个有用的人。
小到一个小观点,专业能力,大到影响力和自我实现,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彰显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价值罢了。我们通过打磨自己的能力,并通过跟别人进行交换产生的价值。
为何一个人一旦无所事事,就会空虚,就会出现危机感呢?
前提还是“求存”二字,因为突然感觉自己突然“没有价值了”,不被需要了。我们每个个体所有的价值获得都是通过交换获得的,一旦外界没有交换需求,那么自然就会感觉自己长成的能力价值失效,自然就会产生恐惧,危机情绪了。
我们经常看新闻,就会发现很多贫穷的地方,就业较差的地方还容易出现闹事的情况,这正说明了人的“求存”本能。在这些地方,本来交换价值的路径单薄,通常都是以出卖力气来交换价值,一旦供需失衡,通过自己的能力找不到交换价值的机会,即找不到工作,没有价值交换机会,也就没有办法得到自己的“存在”感,感觉好像自己不被需要了,于是只能铤而走险。
因此在这些地方,就业很重要,因为可以让很多人找到“存在”感,即交换价值的机会,这也就理解为啥拨款扶贫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因了,因为给钱并不能帮助他们建立“存在”感,人的“求存”意识是要求得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价值,即被需要的机会,给钱并不能解决自己被需要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加剧问题发展。
因此,刚需是求存的根本,刚需即是被需要的机会,自己要建立求存的本领,就必须要长成被需要的能力。无论是个人还是事业都是如此,一个人的影响力大不过是更多的人需要罢了,一个人赚到了更多钱,不过是自己具备了更刚需+稀缺的能力罢了,从而可以产生定价和竞价机会,自然存在感就更强了。
我们创业也是如此,首要的前提是进入了一个刚需的赛道。先确保选择的是被需要的能力边界,之前就思考过说,其实创业不过是用创造一种新方法满足一个老需求罢了。如果是需求都不清晰,说明还没有想清楚那刚需和被需要的定义是啥?因此创业的求存核心一定是首先追问,并想清楚被需要的那个需求是啥,进而再打磨满足刚需和被需要的那个方法。
从物质贫穷到物质丰富,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被动安排工作到主动找工作,从认知单薄到认知升级,我们求存的定义不变,但我们求存的方式却在变化,从卖力气求存,到用专业认知求存,不变的求存需求,变化的求存方法,这一切,我们只不过是随着场景变化,为了让自己持续具备被需要的能力罢了。
但如何让自己具备一个更加持久被需要的能力呢?个人认为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提升自己:
一个是具备多元的连接表现能力,能够获得多种场景价值表现机会。一个人只有持续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视角中刻意连接表现自己,才会有效成长。
另一个是提升自己可持续成长的深度能力。我们跳出变化的方法,看不变的需求,作为我们个体,不可能永远精力充沛的去掌握更新的求存方法,求存技术,试错的机会越来越少,成本却越来越大,因此在认知上要认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追问,学会辩论,让自己习得更多宽度不变的被需要能力,持续打磨深度,也可以持续创造自己被需要的能力,例如 认知科学,例如写作演讲,例如写作分享 等等。。。。。
是的,成长,就是在变化的过程中习得可持续被需要的能力。让自己更刚需的活在这个世界。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