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黄省曾录》第三阶段。
王阳明在这里以孔圣人为例,阐明学者只有在“心上用功”而不能在“枝叶上用功”的道理。通过以“树”作比,深入浅出地论证了为学要从根本上做起,而不是从表面学起。王阳明论未发、已发,一般就良知自体言,并无时间上的动静之分。良知内在于人心人性,即体即用,即存有即活动,即未发即已发,即静即动。这里,他就以扣钟来比喻已发未发,更突出了良知有体有用、圆融无碍的特征。体验原是无法言说,要精深却不要刻意精微。随后,王阳明又用社会状况比方人的精神境界,认为“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人的精神境界是可以独立地超越社会此状况臻达彼状况的。王阳明悟得的是良知真谛,了悟之后自然通达,通达之后不免狂放。“良知”的信念与实践使其在百死千难的危机中从容应对,并终于化解危机,经受住了人生严峻的考验,这自然更坚定了他对“良知”学说的自信。王阳明对学生,是因势利导、因材成就,狂者就从狂处成就他,狷者就从狷处成就他。需要剪裁,就反言棒喝。问同答异,针对各个人的不同的坎儿“反其言而进之”,这才是单兵教练的素质教育。王阳明晚年提出了被称为“四句教”的学术宗旨。因对四句教的理解不同,王汝中和钱德洪发生了争执,于是就有了“天泉证道”这段公案的发生。王阳明认为,“四句教”彻上彻下,可以用之教化任何人。在悟道上,可能存在两种方法,虽然针对性不同,但可以相资相须,不可执著一边。天泉证道是王学中一件重要公案,围绕它,晚明乃至明清之际发生过多次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