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草一世界,一字一句一人生
(一)
诗词梦,我的梦
题记:中国文化中,文字是根,成语是枝,诗词是树。无根固然不会有枝有花,但如没有树,根和枝又有何用?字、词只是构件,只有诗词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古人对女子要求甚多,诗词歌赋,轻吟曼舞,低头轻卷罗裳,移步脚生莲花,婀娜曼妙,广读诗书,知书达理,是为“大家闺秀”也。我似乎与此标准相去甚远,因为我不具备淑女的小巧玲珑,父母也不曾教育我语如落珠,我生来高大,举手投足尽显豪放之本色,但唯独不能否认的是,我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并不与我个性成正比。我的心里装着一个古诗词之梦,从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会被“多情自古伤离别”感动到默默泪流;最爱李清照的词,把婉约派浅斟低唱欲诉还休的沉郁凄婉表现的丝丝入扣,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心绪情感,如傍晚一人踱于窗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遍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正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物是人非事事休”。我觉得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就是活化石,它高度概括凝练,叙事表达简短意赅,寥寥数语道尽世间繁华,人生百态。
不过我对诗词的爱好一直珍藏在心里。外表豁达如帅气男孩的我没有机会与人探讨诗词的精妙。我只能借助书籍阅读来把这一份喜爱都堆积在心里的某个地方,闲来静坐凝望窗外,借景生情吟上几句,感慨今日之事借诗咏叹,或评人,或论事,或抒怀,总能在纷至沓来的诗句中找到那句最适合此时此景此情的,大声读出来,或在日记本上记下来。诗词里有和我们认识不一样的世界,我身边的世界,太过喧嚣浮躁,急功近利,诗词带给我的,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风花雪月,悲欢离合,是简单,是真性情。应该是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吧,我断不会在玩伴和父母面前表达这个观点,我合上书本,迈出房间,就如同一匹野马,冲进人流便瞬间没了踪影,当真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那几年,电视也无聊到极点,《金刚葫芦娃》演了一遍又一遍,小儿科的连台词我都能对出来;稍大点,寒暑假就是没完没了的《还珠格格》,卿卿我我缠缠绵绵,腻腻歪歪,实在勾不起我的兴趣!
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很偶然的一天,突然发现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电视节目,参加人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工人,农民,白领,公务员......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担任主持的是美貌与才情并存的央视当家花旦董卿,瞬间,诗词在中国大地由暗流涌动到刮起台风,原来,在民间,在学校,有很多与我相似之人对古诗词如此情有独钟,于是,大家吟诗会友,切磋“诗”技,茶余饭后,看诗词大会成了家庭必备休闲项目,诗词大会成了同学课间谈资,我这一腔知乎,满腹者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大家聚拢一圈,谈诗词填空最高效方法,谈飞花令最是考人,总之,大家忽然都发觉,原来,远方离我们很远,诗词离我们如此之近,当初,妈妈让我选择学习文科,必是也希望我一个小女子多些文化积淀,多多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吧,在班里的模拟诗词大会上,我竟然技压群雄,拔得头筹!
央视,董姐,圆了我的诗词梦。
(二)
读书梦,外婆的梦
姥姥家的青苔再不复存在,它随着外婆的仙逝永远的被拔起的楼房覆盖。在当时,外婆,外祖父对孩子们的教育显得与左邻右舍格格不入。当别的孩子们在房前屋后追逐打闹时,母亲和大舅,大姨则被外婆关在家里看书。唐诗三百首是必读的,饭前饭后,识不得多少字的外婆还要检查三个孩子的背诗情况,外婆对读书的渴望让她把这近乎奢侈的想法全部寄托在孩子们身上,而她自己也尽力模仿书香门第的教育方法,尽量用说教来管教孩子,而不是当时盛行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外祖父是个地道的读书人,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知之甚多,据传外婆就是相中了外祖父这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形象才非常满意的嫁了过来。
我小的时候,跟外婆相处时间较长。那时,家里都是平房,外婆家院后水井边,那条窄窄的水泥板垫成的路上,深深浅浅印出些青苔,外婆背着我,走在这覆着青苔的路上,嘴里念着从外祖父那里学来的诗词,一句一句教我念,我对诗词的印象,最早就从她的嘴里开始。后来,她病重,仍不忘让母亲为我读睡前唐诗;再后来,她病危,拉着母亲的手,眼睛游离在大舅和大姨身上,念念的说:让……孩子们……好好……读书……
然后,再没有人带我走那条散落着青苔的小路,再没人为我念一首首蹩脚的古诗……可是,我幼小的心里,她已经为我种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
长大后,青苔永远消失了,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外婆的容貌渐渐变淡。有一次闲聊,外祖父讲出了外婆心里的秘密:从小就渴望读书的她因为是个女孩子,只能每天去学做家务,而不能触碰书本。所以,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嫁个读书人,然后让自己的孩子都读书。结婚后,外祖父虽然可以偶尔教她认字读书,可是赶上特别时代,有好多书被禁止看,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所以人们不敢妄称读书人,因为怕惹上事端。但是,外婆对唐诗宋词格外痴迷,所以,到了母亲这一代,外婆努力要让孩子们不走自己的老路,去多读书。于是,她蹒跚着带我走在水泥小路的情景又在记忆中清晰起来,唐诗宋词应该是给外婆了一个梦中的完美人生,不禁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三)
中国梦,我们的梦
不能否认,当今我们这些同龄人还真是都不错,学校里,从一年级就开始经典诵读,唐诗宋词自不在话下,就是《论语》、《大学》都有倒背如流的。再加上家长们的重视,越来越多人愿意去主动接受这些离我们年代久远的文字。
而我也在粗略掌握了一些皮毛后,开始对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发生兴趣。我越来越喜欢和外祖父交流杜甫,李白,孟浩然的诗风与他们各自的经历与个性。
这一点被母亲察觉后,非常欣慰,她开始不断拓展我读书的门类,史学类,社科类……最后,我发现,早晨只要我一起床,母亲就打开电视,播放《朝闻天下》或其他新闻类节目。渐渐的,我和母亲从谈诗论道开始了品评时事。国内的,国际的,特朗普,普京,自然,少不了习大大。
作为一个即将高考的高中生,每天听新闻,成为我的必修课。于是,我知道了“一带一路”,我开始关注“民生”,我知道,全国上下,都在为了一个梦----“中国梦”而奋斗。
母亲说,虽然学好英语可以走出国门,可作为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又如何能成为一个有根基的人?
从品读诗书,到今天越来越广泛的对本国的兴趣爱好,母亲给我总结,这,就是---文化自信。
结束语:越来越深的领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很自豪,我出生在五星红旗飘扬下的土地上。“腹有诗书气自华”,那诗中的一花一草,便是大千世界;那平仄中的一字一句,便是风雨人生。
从外婆那一代到我们这一代,每一代人对祖国古老悠久的文化都有着深深的挚爱情怀;这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情结,更是自觉。
而习大大提出的中国梦,不仅带着东方古文明的浪漫色彩,更是对后辈一种期待和厚望。而我们刚刚好,刚好赶上这个奋进的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民族实现历史飞跃的时候,我们所要做好的,就是传承和弘扬。
中国梦,我们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