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对于别人的忠告,我们更执迷于自己的经验。
记得儿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看见红色的热水瓶,踉踉跄跄地跑过去,伸手就要抓。无论我怎么拦,都无法阻止他强烈的探索欲。我试着很有耐心地告诉他:“宝贝,这是开开,很烫的!”可是,效果并不佳。
那时我就在想:或许他并不知道“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强,与其让他在无人监管时被开水烫伤,倒不如在我的监护下,让他认认真真地体验一下,什么是“烫”,开水究竟有多烫。
在体验“烫”之前,我先做足了两项准备:一是准备好冷水,为的是给小手指降温用,以免孩子真的烫伤;二是提前和家人沟通好,争取他们的理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纠纷。
我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冬天的晚饭后,在老家的一间狭长而昏暗的卫生间里,我放置好灌满开水的热水瓶和一桶冷水,就将儿子带进了卫生间。起初,只是陪他玩耍,慢慢地再将注意力引向了热水瓶。我打开瓶塞,白色的热汽从瓶口不停地往上冒。我说:“宝贝,这是开开,很烫的!我们烫一下好不好?”
初生牛犊不怕虎,果然,他毫不畏惧,一副天真可爱的模样,或许是出于对我这个母亲的信任吧!我握着儿子的手,将他的食指缓慢地伸到瓶口,轻轻地沾了一点水,再快速地撤离。手上的触觉送到大脑中枢神经是需要时间的,一两秒后,他才反应过来,大哭。我把他的小手浸泡在事先准备好的冷水中,给小手指做降温处理,同时,通过亲吻、拥抱,不停地安抚着他的情绪。因为处理得当,儿子的手指并未起泡,和之前毫无两样。
等儿子情绪稳定,停止了哭闹后,我再一次将他的注意力引向了冒着热气的开水瓶。我说:“宝贝,这是开开,很烫的!我们再烫一次好不好?”这一回,无论我怎么引诱,他死也不肯再将手指伸过去了。我暗自窃喜。从那以后,我只要说开水,或者烫的时候,他都避而远之,看见热水瓶也绝不再碰。为了强化意识,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不停地问他,这个很烫,要不要来一下,帮他温习温习。三四年过去了,儿子并未发生过任何一起烫伤事件。
去年秋天,三年级男孩小东,趁家人不注意,端着放在桌上比自己还高的热水瓶,想倒水喝。结果意外出现了,开水瓶发生了侧翻,滚烫的开水竟直接泼洒在他胸口白嫩的皮肤上。顿时,肤色变红。没过多久,就隆起了几个碗大的水泡。爷爷奶奶心疼得直抹眼泪,及时送往医院处理。为这事,耽误几天学业不说,身体上的疼痛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
难道小东的家人没有告诫过他开水瓶的危险吗?难道他自己不知道可能被烫伤才不去寻求家人的帮助吗?不,他知道,但他从未体验过。不过,经过这次烫伤事件后,他一定会变得小心谨慎了。
瞧,看似残忍的做法,却能避免更大的危险,这样的育儿方法,你敢尝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