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你是怎么引导孩子读书的?”
我还真归纳不出一二来,只是觉得读书是生活的情境中迫切需要的,但这种迫切在我们大人这儿得隐忍再隐忍,表现到孩子跟前儿要恬淡自然,打个比方:无论谁,到了中午时分,他要吃饭,天黑,准备睡觉。
少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吃饭?为什么睡觉?
这都是自然的生命节律,是刚需。
读松居直《幸福的种子》对下面这段话颇为认同:
“孩子身边应该布满有趣的书,而不是父母人为对孩子有用的书。这样孩子才能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尽可能去制造大人和小孩一起读书的快乐气氛,因为这是最好的阅读指导。”
习惯成自然。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本性。
因此,我们为人父母要做的除了买书,更要有声有色地读给孩子听,大手握着小手一点点触读,那些不曾设想却的确存在的真实或抽象,知性或感性……会让你顿生出“心底无私天地宽”豁达、纯真、幸福感。
那天,我们提着满满一箱子绘本回家,路上,一向不爱跟人打招呼的小葡萄边跳跃,边向邻居和不认识的过路人喊:“阿姨,奶奶,我妈妈给我买了好多书,好多书……”
读《阿文的小毯子》,阿文是一只恋物的小老鼠,无论做什么带着他的小毯子,和我女儿非常相似。
讲完后,她先是沉默一阵,然后突然慢悠悠说:“妈妈,阿文就是我。”
走进故事,认识了阿文,也看见了自己,喜悦不已。
神谷美惠子说:“生命最质朴的感受,就是从心底最深处涌出强烈的、跃动的、无法压抑的喜悦。”
读着读着,我们大人也会多次遇到熟悉又陌生的小时候的自己。
“英国诗人威康·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引导成人如晨曦引导白昼。’绝大多数成年人在俗世红尘中目光渐渐缩短,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对小一些、远一些或眼睛无法企及的地方,就会自动忽略,或以为那是空洞的无意义存在。孩子和成年人正相反,他们的眼和心往往能抵达我们无法抵达的彼岸。”
这段话出自曹爱卫老师的《玩转绘本创意读写》,她意在强调读书过程中我们要多给孩子留够时间空间,去关注隐藏在图画深处的故事,去领略图文互补的丰富,挖掘细节描绘的无限意蕴……
孩子虽然很神奇,但也没有神奇到不需引导什么都会的地步去,这需要我们大人来筛选出美的,好的,送到他们的手中,心里,甚而建立亲子共同语言系统。
“要了解艺术的价值需要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由不断训练累积而成。人刚生下来都是盲目的,经过训练才能理解眼睛看到的东西,所以根本不可能有‘天真无邪的眼睛’。群众的眼睛不是没有接受训练,只是没有接受良好的训练,看了太多低俗的、粗糙的视觉表现。”(沙恩《一幅画的传记》)
我以“信谊绘本”和“获得凯迪克大奖”“蒲蒲兰绘本馆”“爱心树绘本馆”为主,此外我们全家都很喜欢李欧·李奥尼、宫西达也。
愿我们的日子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