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管鲍之交”这个词,我一直感到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没有欲望去探究其中到底发生过什么故事;我以为是两个人互相付出得差不多。
但是,读过《史记·管晏列传》之后,我感到十分震撼。主要不是因为管仲,而是因为鲍叔牙。
鲍叔牙宽容。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的时候一起做生意。管仲经常多占钱财。这事搁到一般人身上,你不仁我不义,散伙,友尽。可是,鲍叔牙还是待管仲很好,因为他知道管仲家庭贫困。
多年之后,管仲回忆起更多的细节:管仲曾为鲍叔牙出谋划策,结果证明都是馊主意;管仲几次做官,都被辞退,鲍叔牙不认为是管仲不行,而是运气不好;管仲几次出战,临战脱逃,鲍叔牙认为是因为管仲家有老母。
鲍叔牙识才。
后来,管仲扶持齐国公子纠,鲍叔牙扶持公子小白。当齐国权力出现真空时,纠和小白展开了竞争。管仲还在路上伏击小白,只射中带扣,未遂。
最终,公子小白得以即位,就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齐桓公果然是一代英主,懂得各为其主的道理,也懂得延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不想浪费公子纠班底里的人才,其中包括管仲和召忽。
召忽不听召唤,自杀殉主。按照一般的剧情,管仲也该去死,但管仲却不愿去死,宁愿囚禁受辱。舆论纷纷认为管仲无耻,没有气节。鲍叔牙却不这么认为,他了解管仲的志向。管仲还没有扬名天下,又怎肯殉这种小节?最终,他被引渡回齐国。
鲍叔牙大度。
按照一般的剧情,即使管仲回国,也未必会为齐桓公所用。即使被用,给个小点的官,也已经不错了。这时候应该是劳苦功高的鲍叔牙主持国政。然而,鲍叔牙又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他举荐了管仲。自己甘心做管仲的下属。
管仲果然没有辜负鲍叔牙。他是治国能人,洞悉人性,顺应民心,发展经济,国富民强。他还几次在关键时刻提醒齐桓公,最终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鲍叔牙的结局也是我们喜欢的,他子孙世代享受俸禄,十几代人拥有封地。
鲍叔牙难得。
假如鲍叔牙没有让贤,而是自己主持国政,会不会也会做得很好?甚至比管仲还好?可惜历史是条单行线,无法退回重演。
但我认为,鲍叔牙既能识管仲之才,又能发现齐桓公这个潜力股,实力也是相当强的。
人品和实力都爆棚的人,想不在历史上留名都不可能。他本来可以当主角,但他选择了当配角。可是,他即使当配角,也是精彩的配角。以至于人们只要提起管仲,就必然想起鲍叔牙。
当然,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以成就论英雄的。所以,“鲍”总在“管”的后面。可是,如果友情和人品本身,就是鲍叔牙追求的东西,那他已经求仁得仁了。流传千古的“管鲍之交”的故事,就算是附赠品吧。
鲍叔牙如此难得。这就是为什么“管鲍之交”的故事能够流传几千年,这就是为什么太史公感叹:“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少计较一点,历史会记得每一个应当记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