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是具有积累效应的,很多优秀的人会因为不断积累的先发优势一直优秀下去。
不公平的分组制度会造成,(同组竞争者)不合理的竞争环境。
例子:跆拳道重量级王者PK轻量级王者
成功者并不意味着是同类竞争者里天赋最好或能力最强的,可能只是成长过程中的“运气”,使其存活了下来。
(长势好的树木,被动物啃食的机会更大;天赋异禀的小孩,更容易成为大人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因其天赋,失去了自身成长的机会和选择。)
人总是喜欢追求即时的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伤仲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有我们常说,要延迟享受。争取更多专注的时间,沉下心来做事情。
通向成功没有捷径,哪怕是天才也都需要刻苦练习。只是每个人拥有的“刻苦练习的机会”,不太一样。上班族和学生比起来,学习条件肯定没有学生具有的优势多。
上班族边工作,便保持新领域的大量学习没多少人能够做到。相反学生就容易多了!
“19~22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大胆无畏,冲劲十足,也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段,稍稍学习几年之后,就是在新领域大展拳脚的年纪了”
一个人在年龄和状态上处于巅峰时期,持续学习或者是创业都能够保证比别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优势!
新事物出现的时候,你正处于什么年龄和状态,对成功至关重要。
舒适区内,是消费。
舒适区外,是投资。
一个人的前二十年的学习机会弥足珍贵,现在偷懒就要用后四十年去弥补。
上班族得工作,忙生活开支...学生有大块的学习时间,而且不用为生活开支烦恼,可以专心学习。(制造这种学习的机会,是增大赢面。)
这时候,时间、空间的选择就很重要。以为大学生暑假为例子,生活琐事还是不少的,一会爸妈喊你买点东西或者干些什么家务,一会开电视各种电视剧的声音会稀释你的注意力。
我呢,会在时间、空间上远离这个“干扰源。”
早点睡觉,早点起来。早晨安静,他们没有醒,而你的精神这时候最为充沛。学习!写东西是最好的时间了。
初始运气,运气的连锁积累。
越往高处走,机会肯定是越多的。二八定律,20%的资源在上游。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把握住新事物,一个新事物、新领域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机会。越是没人做的,就要留心有没有漏网之鱼。
很多事儿,资源富余者是不屑干的。因为累,或者是有更大的蛋糕忙着吃和抢。冷落的面包也是有的,擦亮眼睛。
我们要做的是增加赢面!在鲨鱼嘴里抢肉比较困难,吃点面包壮大自己先,以后再抢肥肉。
不管是智商,还是颜值。到了一定的阈值人们就会转而关注其它特质,原先优势的提升不会同比增加其成功概率。它的竞争优势,要在其他领域体现出来。
(智商130和160,其实都够用。并没什么特别大的影响,他们能够胜任同样的工作...其竞争只好在其他领域展开,比如颜值。)
当一个人已经达到“智商门槛”了,其智商绝对值的提高并不会增大其成功的概率。智商不足的话也可以通过其他的优势弥补差距,比如编好故事的能力。
我们讲清楚一个有趣儿接地气的故事,相比起一些复杂晦涩的,常人看不懂的经典更易于传播和接受。好主意不被人理解,再精妙也难以得到大众肯定。
我们这里提到一个词,叫做“实践智力”。
当你有一个好主意,能否说服别人和你一起干,能把事儿干成才是重要的。
我们需要让别人清楚知道“这事儿我们能干成”!
人的能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发挥其作用。
【实践智力】:评估当前形势,并总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能力。
影响实践智力的因素,自卑、孤傲。不敢尝试第二次...僵化的思维
男生追女孩子,被拒绝是常有的事情。这次拒绝你了,并不代表你没机会了。实践智力高的会着手准备下一次“进攻”,不断尝试,直到获得想要的结果。;实践智力低的会认为对方都已经拒绝我了,那我也没有尝试的必要了,放弃。
实践智力低的思维模式会觉得,要么对要么错,大脑不会想到还有第三种选择。是固化的,认为结果是不变的;实践智力高的思维模式会觉得,实物处在变化之中,第三种选择肯定存在,我要等待机会,留心把它给找出来。
培养孩子的模式常见的有两种:富裕家庭的“协同培养”,贫寒家庭的“自然成长”。
良好的家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会模仿父母,在父母的反馈中学习。
拥有良好的经济状况,富裕家庭的父母更大概率会注重孩子在创造中学习,开发天赋。他们会更加关注艺术方面的培养和成就,培养孩子的创造和表达能力。他们确实也有资源和意识,协助孩子完成目标。他们是的行为模式是“投资”孩子,帮助孩子创造更多机会,而非“消费”孩子。
“消费”孩子多是出现在贫寒家庭里。早早地劝说孩子放弃学业打工赚钱,因为各种原因,迫于生计什么的,消费掉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段以换取面包。这类父母大部分处于认知底层,认为体力劳动才是所谓的“干正事儿、有干活儿”...他们难以理解,也抵触新事物。
搞不明白那些坐在电脑面前敲几个字、画几幅画的人居然也有钱赚能养家。
父母,可以说是孩子幼年时期的天花板。当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接触了足够多的社会资源和多元化的观点,会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当他开始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拓宽认知边界的时候,如果父母止步不前还只是会用自己当年在小学时形成的“认知模型”说事儿,跟孩子“讲道理”。
孩子观点和你不一致,而你又拿不出足以说服他的理由,那已经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为什么要选择“顺从”你呢?(选择承认自己是笨蛋)
毕竟,没有人愿意打自心底承认自己是笨蛋。哪怕冲突的对象是父母...这种自我意识觉醒的“叛逆”,还不一定是坏事儿呢。更多的是说明孩子成长足够快,父母已经不足以当他的导师了。
科技和互联网的进步,使得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越来越低。孩子的“叛逆”(认知和思维,自我意识觉醒)会有提前的趋势吧!
我们拥有主动选择文化的权利,前提是你足够了解你要接受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之间的差别,取长补短嘛。毕竟真理是相对的,有适用范围和条件。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也可以理解成“保鲜期”啦。破我执,在变化中成长、精进自己!
乐于解难题的“偏执”态度,这种素质能够增大我们的赢面。因为你在陌生领域,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是会有意外收获的。
当你想学习区块链,可能顺便就了解了比特币这些虚拟货币和编程、密码学这类的东西。折腾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训练足够的反脆弱能力,应对不确定的黑天鹅事件。存活概率、赢面就更大了。
异类:因为优秀一点点,更容易遇到“连锁运气”,有把握住运气的能力,强大的执行力和近乎偏执的努力。
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机会,成为异类。比如推动更多的好事情发生,制造更多成就和“证据”。
运营好一个公众号这就是拿得出手的实质性的成就,让事情发生,比任何“个人包装”的技巧都管用。你的经历,就是你的名片。永远也不会弄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