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起源: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小本的那种,一篇一篇的小文章,里面的小玩意儿,稀奇又可爱。无奈家里人并没有挖掘和发展我的这个兴趣,买本书好像都很计较,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有美术和写作的天赋,若小时候能被稍微开发一下,现在可能就会成为自己的闪光点,无可奈何,只有现在自我挖掘,去一点点填充自己的兴趣库。这也对我日后养育子女有个启发,一定要发现她天性里的闪光点,给予她需要的养分,并不一定要鸡娃、牛娃,只要她能长成她自己想要的样子。现在想想小时候的那些小文本儿,觉得幸福的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小小的村庄里,眺望着远方的天空。如今走出了村庄,一点点努力的去为自己和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说的很俗气的话,我现在努力做得就是跨越阶层,精神的阶层是固有的,这一步的跨越需要很长时间,这是我目前阶段最大的心愿,成为一个精神世界更加饱满的人,向更高的阶层前进。小时候给我的记忆,是动力也是勇气,回不去的不留恋,留不住的不回忆,每一步都在向更好的明天前进。
初中,充斥着被层层夹击的“教育胁迫”,印象里几乎没有读过书,十分遗憾,翻来覆去还是小时候当校长的舅舅给买的一整套的《伊索寓言》,这套童话书几乎是我整个童年,翻来覆去的看了,爸妈并没有很在意读书能开眼界这回事,对我妈来讲,给我买本“优秀作文300篇”已经是最大的支出了,哎,想想好可惜,并没有很想去抱怨一些什么,父母肯定是想给予我他们能够付出的最好的,毕竟他们的眼界也就在那里,就困在小山村里,并不知道书里的世界可以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未来,所以我只想跨越阶层,跨越精神的阶层。
高中,读寄宿学校,离开了家,享受到了自由的空气,但在老师面前,依旧延续了小时候的低头听话,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不知道内核是什么,只知道老师是对的,不能让他们失望,爸妈是辛苦的,不能让他们浪费钱。有次很深的记忆,每隔两周放假回家,去了趟就在学校旁边的姑姑家,姑姑是思想比较先进的“奶奶派”人,家里很多书,我拿起妹妹床头的一本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看上了瘾,在被窝里支着小手电筒看到深夜,第一次有看小说到淋漓尽致的感觉,青春期的悸动碰上感伤的校园爱情故事,那时候哪管什么校园暴力事件,只知道原来有人活的如此激荡昂扬,原来也会有生死的存在,就是如此没见过世面,连生死都觉得奇怪。
大学,有了充分的自由,这份自由让我同时脱离了家庭和老师,再也不要做那个假假的顺从的乖乖女。逃掉一些乏味的专业课,爱上学校里的“文经楼”,那里有我爱的女子们。说来也奇怪,我喜欢的作家都是女性(除了曹雪芹),她们都有比较相似的文风,细腻的情感,对物品的描述,让我心生向往。在文经楼里,遇到了三毛、张爱玲和《红楼梦》,若获至宝,从此人生似乎更加开阔,有了喜欢的人和事,自己不再是别人的傀儡,独立的个体,首要前提是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识和理解,这一切构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长的感觉真好,有领悟的人生真好,由衷地赞叹,人果然是高级动物,会思考、会快乐、会期待未来。
安妮宝贝:
我的高中是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的时代,应该是第一批网络作家。我独爱安妮宝贝,可能心思细腻的女生都会比较喜欢安妮宝贝,一些清冷无味的话语,并不太看她写的故事,就是喜欢她对物品和人物穿着的描述,总喜欢用本子摘录下来,光写下来就觉得满满的幸福感,那时候的快乐简单纯粹,易得。写到这里,特意翻了翻微博,这么多年一直用微博记录着生活与成长。2012年12月写的一段:我一直不懂你为何如此的执着于“懂生活”,此刻看见你的片片碎语,感受到的是这种美好的细微已经渗入到生命中,无需特意想起,信手拈来而已。现在看来如此矫情的文字,那时候还是很爱的呢,安妮宝贝已经改名“庆山”,好像是更加理性高级的名字了,如今读她的文章,没了当年的味道,青春期的自己在那个当下就是矫揉造作的感性,谁又不是呢,只不过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复返,当成熟理智成为我的追求,当年那个“清冷淡漠”的安妮宝贝也就成为记忆里的一片“清醒纪”了。
三毛:
因为三毛,撒哈拉不再只是沙漠,那是爱情的绿地,滋养了一朵未结果的爱情花。三毛的文笔细腻,去描绘一个个异国他乡的有趣情境,她的生命力如此之大,在哪里都能盛开出自己的样子,我更爱她写的故事,像是一个朋友在讲述自己的今生,她很灵气,每讲一个故事,我都会张大嘴巴说:呀,怎么会这样,太好了!一个普通女孩对一个啥都会的“校花级”女孩的赞美。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她最后选择的结束方式,让三毛带着神秘和灵性,住在了我的内心,有时我觉得很可惜,也有时我想她若还在,一位独身的老太太,亦或一位再婚的老奶奶,都没有关系,她带给我的世界已然存在,传奇与否不是这个故事结局的重点,我应该知道重点在哪,至少我的灵魂是知道的。2013年1月微博记着一段:那时候,我们没有房,没有车,没有床架,没有衣柜,没有瓦斯,没有家具...甚至没有一件新娘的嫁衣和一朵鲜花。而我们要结婚。
张爱玲:
上海滩的传奇,她留下来的照片,无论年轻时还是年老时,都有种独特的气质,一种只叫张爱玲的气质。她的文风能看到《红楼梦》的影子,一位女性来做曹雪芹的继承人,再合适不过,更何况她是张小姐。我是不太在意她与胡兰成的故事,也不想从中窥探到她的什么特性,但只从文字里,就能看见她的细腻与众不同,一个个上海滩的故事,民国时代上海滩不仅只有灯红酒绿的千里洋场,还有底层市井,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里,如何随波,如何翻腾,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文笔的优美,更能抓住爱她的读者,传奇女子,传奇一生。她说可惜红楼未完结,我说可惜她未归来,想必一切皆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可惜不可惜。2013年2月微博记着一段:围着白丝巾,苹果绿水钻盘花短旗衫,手里携着玉色软缎钱袋,上面绣了一枝紫罗兰。评:很爱张对于颜色和布料的描述,那种艳丽总能浮现在眼前,有精致淡然之感。
曹雪芹:
我一个无名小卒,也想叹一句,可惜红楼无尾。大学读红楼的场景,至今想起仍意犹未尽,一本在文经楼里藏着的旧书,被翻烂了,依旧有浓郁的书香味,多年来,一直在寻找那本书的味道,可惜一直未找到,那本旧书也永远藏在记忆深处,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好事总没有结局。对于红楼的喜爱之深,超越任何,若说她是我的灵魂之书,刻在灵魂上的,一点不为过,对于每个文字都是鲜活跳跃在眼前的,每一个女儿,流淌着超脱世俗的血液,悲欢离合,无曲而终,身为女儿身,有多幸运,不枉世间走一回,必要活的饱满而深刻。2013年7月看完整本,微博记着一段:一部红楼梦,个个细眉美人,盘盘经典美味。八十回后,如此颓败荒凉,毫无心思再读下去。红楼一梦终成空,何苦遗梦至如今,悲叹叹,泪茫茫,单一人魂魄归空明...红楼的神奇之处,是每个人生阶段重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从厌恶黛玉的小家子气,再到怜惜黛玉的一往情深,如今倒觉得黛玉与花同命,如此花魂归土,倒也自得干净,漫漫人生路,时间的长度远不如深情所向,再以后呢,我不知道自己会如何思考,人生路上的小尘埃,崎岖与平平,都慢慢体会领悟吧。
不知不觉,写了许多,是否进入心流,倒不见得,只不过写的畅快,写的高兴,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