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知道了一个名词叫“萨德分子”--反技术的代名词。故事从1812年2月27号说起。这一天,诗人拜伦在英国上议院发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与我们熟知的那些温柔浪漫的诗作不同,这一次,他要与上议院贵族们讨论的是一个更血腥也更残酷的问题:那些因为失业砸掉了工厂机器并与警方产生流血冲突的勒德分子,究竟应不应该被判死罪。
拜伦是为数不多的,反对定死罪的贵族之一。在他那段并不太为人熟知的陈词中,他这样描述那些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被机器挤出了工厂而挣扎在温饱边缘的传统纺织工人:
“这些人愿意采掘,但手中没有铁锹;他们不怕乞讨,但没有人愿意救济。他们原有的谋生之路被斩断,而其他的工作早已被占满。他们的过激行为,无论我们怎样痛恨谴责,都不应该令人感到惊讶。”
然而上议院其他人不这么想。1813年1月,60多个勒德分子被起诉,破坏工场机器的行为被定为死罪,多人被执行死刑。而“勒德分子”这个词,也从此成为了“反技术”的代名词。
之所以对“勒德分子”这个名词有感触,是因为在生活工作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拒绝新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抱着一种学不会的态度或自认为? 不是学这个东西的料儿,不自觉地当了一回“勒德分子”。例如我就是王霞老师简书中说到的拿了七年驾照还不敢开车上路的女教师。美篇、简书我也不是用的得心应手的那一类,这是我的最大缺点,接受新鲜事物的敏感度低,缺乏大胆尝试的精神。
这让我想到了今晚的闺女和公公视频聊天的事。17个月的闺女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使用国学机(不包括自己挑台),还学会了跟爷爷视频聊天,每晚都要跟爷爷聊一下,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我强,什么都敢大胆尝试。公公快六十的人了,住在农村的他也买上了智能手机,安上了宽带,玩起了微信,每天晚上跟孙女聊聊天是最快乐的事儿。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科技在迅速发展,世界正日新月异地进步。科技正一步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慢热型的我也必须改变自我,大胆尝试,不断学习了。未来可能艰险,但我仍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