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是指某些动物进食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口腔,再次咀嚼,然后再咽回去。其作用是帮助食物消化,促进营养吸收。人们多用反刍比喻对过去的事物反复地追忆、回味。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常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知。温故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的反刍,可以帮助消化吸收学过的知识。“知新”就是这种反刍带来的积极效应。
人类不需要进行食物的反刍,但知识的反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记忆有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几个环节。记忆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不注重保持,记忆会变得模糊,甚至丢失。知识的反刍可以保持记忆,巩固记忆成果。同时,知识的反刍是一种重新学习,能够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的重构,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新感悟、新发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粗浅认识到深层认识的飞跃,是谓“知新”。
知识的反刍应该怎样进行?一是诵读。反复诵读学过的知识,可以加深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外出时,就经常在马背上默诵诸经注疏。无独有偶,清代文学家郑板桥也经常在马上、舟中、被底、吃饭和待客时默诵。诵读可以借助书本,也可以脱离书本进行。二是回忆。闲暇无事时,就在脑子里默默回忆自己读过的书,背过的文章。巴金说他在住院时,大脑也不肯闲着,常常回忆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回忆不需要借助书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三是复习。拿起书本或笔记,把过去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这是在校学生经常使用的方法,成人也需要运用。不动笔墨不读书,善于记笔记,可以为知识的反刍创造良好的条件。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的涵泳,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反刍。它主要是指通过诵读的手段,对诗文和儒家经典进行咀嚼体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探究其深层蕴涵,形成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