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通过一场“叫魂案”解读出清朝政府官僚系统运行百态。
2.乾隆33年发生第一例“叫魂案”,农夫将一张写有人名的符粘在桥桩上,用锤子砸这张符,“叫魂”以发泄私愤,后被逮捕。
3.之后,从浙江到全国,十来个省市出现一系列“叫魂案”,手段多样不仅限于砸符,最终上报中央。
4.乾隆发现有一些“叫魂案”的作案手段是偷剪别人头发。这就微妙了,当年满清入关汉人对“留头不留发”可是有痛苦记忆的。莫非这是有人想勾起汉族愤怒从而动摇满族统治?于是“叫魂案”被定义为“反叛政治案件”,施以高压。
5.当时的江浙百姓是求稳定的,可偏偏中国其他地区“流民”不断涌入,还有些游荡和尚道士乞丐等人,既不加入生产,还以“妖术”骗吃骗喝。这就引发了当地居民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最终升级为群体排斥。百姓相继诬陷跟自己有怨的人“叫魂”,一片混乱。
6.各级官僚原本是想息事宁人的,但在乾隆高压下,为了“政绩”他们大量制造冤假错案,全国一片混乱。皇帝身边还算头脑清晰的军机大臣们感觉不对劲,但又不敢违背皇帝旨意。只是表面配合实际上努力规劝皇帝。
7.乾隆本人是担忧汉人反叛的,尤其是跟“剪头发”挂钩又发生在江浙这个“反清复明”的大本营,他不得不担心。另外,乾隆还担心大臣们骗他,架空他权力。于是也借这桩“叫魂案”清理他不喜欢的官员,强化皇权。
8.这场全国混乱的终结是靠两位军机大臣——傅恒和刘统勋。且看两人方法:傅恒的方法是要求把涉案嫌犯押到京城由军机大臣会审,既减少冤假错案又给皇帝面子。刘统勋的方法是刻意收集大量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案情纪要给皇帝看,让皇帝自己看出问题。
9.从他们的方法可以看出军机大臣一边要规劝皇帝一边又要照顾皇帝面子,由此使用出各种套路。于是呈现出皇帝集权,大臣“柔性约束”的场景。
10.经过他两的努力,这场“叫魂案”低调结束了。其间各个阶层的各种心思,整个社会是在这样的约束制衡中运行。这种机制并不长久,运行到晚清,再没有人敢站出来约束皇帝了,大清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