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真的吗?
2015年3月29日,有一本书《长脖子女人》出版,这本书的作者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这本书的作者其实是一位中国老奶奶,姜淑梅。她说,六十岁的目标是活着,七十岁的目标是写作,九十岁的目标是当一名插画师,姜淑梅将为她出版的第五本书配插画。
1937年,姜淑梅出生在山东巨野,那时候世道乱,战火连天,只能每天蹲在墙角,脚也不敢伸,等枪声不响了才敢出去玩。家里特别穷,吃的是大锅饭,食堂停火后,人人都没有粮食,她不得不带着儿子与公婆一起住,最艰难的时候甚至想过带着儿子投河自杀。后来,姜淑梅跟着丈夫去到东北,日子总算有所改善,但也过的很辛苦。
1996年,姜淑梅的丈夫意外去世,她的女儿为了让她摆脱悲伤,建议她去识字。姜淑梅识字的方法和别人不同,她用打补丁的方法,在大街小巷,只要看到字就问旁边的人怎么读,她跟着读,身边人都成了她的老师。她会让外孙女把遇到的字都摘抄下来,回家一个字一个字跟着读。
字认多了,姜淑梅开始写作,刚开始连一竖也写不直,女儿就鼓励她,才刚开始写,谁刚开始都这样,慢慢来。姜淑梅舍不得在干净纸上写,就写在纸的背面,写在果盒上,反正只要有纸笔、台灯的地方,她都能写。
2013年,《读库》发表了姜淑梅的第一篇文章《穷时候》,她收到三千元稿费,特别开心,晚上都睡不着觉。10月份又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
现在的姜淑梅正在学插画,准备为自己的下本书配插画。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有两点:一是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每个人的经历看似相似,实际都是独特的,很有可能我们的经历就是社会的某个片段,这段经历如果没有被记录,很有可能一代两代之后就被遗忘,大家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二是青春不关乎年龄,而在心境,对这个世界葆有好奇心的人是不会老的。
昨天听了几遍郝广才的今天栏目几遍,发现他真是太会讲故事了。
他讲故事不会按照书稿一板一眼的说,而是挑精彩内容串起来,开头先扔出一个问题,引起听者好奇和思考,比如我们都说活到老学到老,真的是这样吗?而后简单介绍故事主角。
主体部分选择一个顺序,比如时间顺序来说故事,当然不是平铺直叙主角某某年做了某某事,郝广才只说了与主体相关的3-4个时间点,来介绍故事主角的经历。最后总结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听他的音频不仅仅是听内容,更要听他讲故事的逻辑,如何把故事说的生动有趣,吸引听者注意力。
这个时代,太需要会讲故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