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六班班有对双胞胎,弟弟小磊上课睡觉下课欢腾,班主任责任心强,做不到眼不见心不烦,每次都特意敲敲桌子把他叫醒。
起初小磊抬抬头意思一下,渐渐嫌麻烦假装没听见。班主任心里有气,将他叫到办公室教导。
小磊振振有词:“我又没说话,你凭什么管我?”
“上课任务是学习,你没说话却一直睡觉,留给其他同学一个可以随意睡觉的暗示,放任了你就代表放任自由散漫的班风!”
小磊一时语塞,哥哥小歆把准时机打抱不平:“老师你针对我弟弟,别人也睡觉了。”
“谁让你进来的?”
“我打报告了你没听见。你不管别人就说我们,你就看我们不顺眼呗!”
年轻班主任不想再控制情绪,打电话让家长来学校。
一直等到下午没见到人,去班里一调查才知道孩子父亲到校后径直探望儿子,听完告状觉得老师大惊小怪,一时犯懒没去交流直接回家了。
自此之后两个孩子越发顽劣,为了报复老师的“针对”故意找茬,以看老师生气为乐。
一个月后由于升级到课堂斗殴,孩子父亲又一次来了学校。
他气势汹汹,抬手推门:“那个叫张蓉蓉的在不在?”
年级主任恰好了解内情,一口堵了回去:“虎父无犬子么这是!原来家学渊源,难怪孩子不懂礼貌。”
气焰低了一点,爱子心切的父亲缓了语气:“张老师不在这儿?我那俩小子在家挺懂事的,就是受不得委屈。张老师小姑娘家家心眼儿得放大点,不能总跟学生过不去啊。”
2
学校有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发现:学生脾气性情随班主任而定。
班主任朝气蓬勃学生活波气盛,班主任老成持重学生遇事冷静,班主任气量雅致学生旷达乐观,如果哪个班主任斤斤计较,那这个班的学生大多喜欢以他们小大人的心忖度别人的真情实意。
经过多年验证,这规则几乎无往不灵。
九五班学生喜欢不懂装懂,答题前偷偷瞄了答案,再若无其事笃定发现:这两条线段相等。
数学老师的引导落空,只好自嘲:“看来咱们班学生眼神不存在误区,不借助测量工具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他们班数学成绩整体偏低,英语也是。
班主任老师家离得远,把晨读自习委托了出去。课间分外热情地和数学老师寒暄:“今天晨读辛苦啦。”
再加把力气表示感谢:“要是泠泠看自习就糟了,学生烦死英语了。”
被无辜点名的英语老师无奈抬头:“我的确魅力不够。”
碰巧语文老师下课回来:“徐老师,你们班的晓成调下位置吧,一节课光说话。”
徐老师趁机转移话题:“诶呀,他就烦语文……”
英语老师悠悠开语文老师玩笑:“看来徐老师眼中,你我一样魅力欠缺啊。”
一室尴尬。
人们都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相处时间最多的班主任足以影响学生言谈举止。
但班主任尚比不上父母的朝夕陪伴,孩子会以对班主任更亲近的心态倾慕他们。
无论班主任还是父母,可否检查下自己有没有“爱之恰害之”?是否无意间给学生错误保驾护航了呢?
毕竟,有种教育方式叫“疏不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