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约了一个七年没见的初中&高中好友X见面。
和她见面后,从她的谈吐、聊到的工作及生活这些,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身边同龄人身上少有的自信、自律、从容。她说到,毕业后换了非专业领域的工作,去了一家创业公司,毕业的这三年里,她工作很拼搏,现在已经是老板的左右手了。
另外,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每次聊天经常会互相焦虑、一起埋怨生活与工作带来的不公及不快。每次口上说着焦虑,喊着要更加努力去工作,聊完了后却依然继续去刷抖音、逛淘宝...几年了,工作和工资依然是一成不变。
对比两者,很明显的两种人生。从我好友X的成长来看,我觉得在她身上依然保留着初中那时候已经有的自信、自律及做事的底层逻辑。记得初中、高中那会,身边总有很多名列前茅的优等生,他们常常轻易挤进年级前100名、班级前十名,真让我好生羡慕,可望不可及。
十年过去了,当初名列前茅、考进985的优等生出来工作了,他们的收入会比当年读书成绩一般般的我们吗?在我的身边,有些默默地回家乡当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有些选择了二线城市起早摸黑地经营着自家的店铺,也有在北上广深加班加点地奋斗着。他们有些收入也许有比我们低的,也有比我们高的。
优秀是自我对比,并不能单靠收入来衡量。
“又有多少成年人,还想读书那样持续保持优秀呢?”
身边有人经常跟我说,这个谁是985出来的,那个谁是英国留学回来的,我接触了之后,认为学历并不是判定我们优秀的必要条件。像我朋友x,初中、高中时就表现出来了同龄人没有的那种底层逻辑和自信,即使成绩没有好到可以考上985,但如今在社会大学中,她凭着身上的这几点优秀的特质足以让她可以在社会大学中成为优等生。
读书时的天文地理帮我们搭建了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出来工作后,我们更需要靠哪些特质来获取更高收入,收获更优秀的自己呢?
构建个人底层逻辑
一个人的底层逻辑有多强大,那么,他的能力就有多强,成就就有多大。
底层逻辑是我们思考问题时的第一个核心切入点,我理解的是做到“知行合一”。在此,很自然想起了撒切尔夫人的经典名言: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我认为,思维方式是人生规划的最底层逻辑。
人生的路,就是一条升级打怪之路。如果一个人的底层逻辑上不去,即使拿得一手天赋好牌,也会打成烂牌。因此,我们得不断去构建个人的底层逻辑。
查理·芒格,被誉为当代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位金融界的天才,也是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
他本人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位90岁的高寿老人,依旧保持着每天早起读报的习惯。他不论是在生活、学习、决策还是投资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底层逻辑。在构建个人的底层逻辑时,可以去多参考成功者、大神们的底层逻辑,再转化为自己的一套底层逻辑体系。
做最自信的自己
提到自信,自然就想起了“自我价值感”,很多不自信的人往往都是由于自我价值感低,而形成自卑,不自信。其实,我也是一个自我价值感非常低的人。我们知道,自卑的问题很多都是源于原生家庭,从小就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赞美,或者受到某个事情的影响形成了心锚。
而我,恰好是因为原生家庭。由于那时重男轻女的观念,作为一个女孩不被家人重视,常常受到冷落。
记得儿时有一回,我生气了蜷缩在沙发背后,一个晚上了,都没有人留意到我生气;后来,只能通过哭泣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自知自己受到冷落,因此一直以来努力做到乖巧、学习优秀,生怕自己做错一件事而不被家里人喜欢,学习不优秀而不被家人重视。(写到这,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长久下来,自我价值感极低,不断需要寻求外物来填充自己的价值感。
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儿时不可控,但长大了,有些事情我们是可以有能力后天去改变的。
首先,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无人例外,没必要逼迫自己去做到全部事情完美来讨好别人的认可。
然后,我们积极暗示”自己是最自信的“,每天早晚对自己说三遍。
再者,多去接触身边能量磁场比自己高的人,去吸收他们的高磁场高能量。
最后回归到自身,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把长处放大。
目前自己也正在去逐渐改变,培养自信中。请接纳你的不完美,要相信你是最自信的。
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在和朋友x吃饭的时候,她现在在帮老板招人,看到当下很多实习生出来找工作一开价就是5、6K的工资,也有些只看大平台、高收入而舍弃了可以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工作机会。就这个内容,我们一致认为,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当下的成长是为了往后的人生做准备的;当下的收入是为了当下的吃喝玩乐的享受。当然,如果有一份人工高,又能得到成长的工作,那是更好了。如果没有的话,我更倾向能够满足支撑自己的生活支出之外,追求成长更快的工作。
成长的过程是贯穿一生的,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都要不断迫使自己成长。
首先,我们得建立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在《终身成长》一书说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看下图对比:
精神卫生学博士、书评人汪冰在评价《终身成长》这本书说到“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也也许才是人生的分水岭。比如,你更关心别人眼里你是否聪明,还是怎么才能变得聪明?你想变得完美了再参加比赛,还是想在比赛中变得完美?成功往往是一时的,而成长才是一辈子的,况且没有成长,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像我上面说到的初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为什么有些后来混得不咋地,有些却依然保持优秀。正是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表现出来的人生。
尝试去做出改变吧,给自己搭建快速成长的通道,收获想要的人生。
写到最后总结一下,从底层逻辑上去改变,培养成长型思维,做自信的自己。
让自己时刻保持优秀!
90后一枚,五迷一枚,广告策划一枚。
正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摸索,欢迎有想法的人一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