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裸猿》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将现代人类的困境根源追溯到遥远的生物始祖——数百万年的进化记忆以自然密码的方式根植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一.起源
1.起源
故事的开始以一只非洲黑足松鼠为切入点,表明要想了解人类进化历程,只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才适合做这样的科学研究。故而文中将人类以避免主观的感情的态度称之为“裸猿”,这也是在简单的观察基础上的得到的简单的、描绘性的名称,这样的称谓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分寸,保证客观。
裸猿是一种灵长目,是从原始的食虫类演化而来。早期的食虫类慢慢演化为猴类,而猴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渡到猿类阶段。
2.进化
纵观现存的一切哺乳动物,裸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体毛的哺乳动物,这一特征使它和数千种体毛浓密的陆居哺乳动物迥然有别。从树栖猿——地栖猿——狩猎猿进化的过程中,裸猿这一特征的进化过程叫做幼态持续,即婴幼期的某些特征保存下来,持续到成年期。而体毛脱落是幼态机制持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育儿
灵长目养育幼崽的普遍规律是亲辈育儿的责任完全在母亲身上。而狩猎猿中的雄性要带猎物回家让幼儿享用,这种父性行为是一种新学到的行为。
4.探索与游戏
裸猿天生喜欢探索,婴幼时期的猴子和黑猩猩也喜欢戏耍、探索,也富于创造性。裸猿可以用独立出来的双手制造武器,聪明的大脑让他能操纵各种物体,随着童年期的延长,他能从父母和其他成人那学到更多东西。
5.争斗
古猿和食肉类动物的争斗,促进了裸猿制造武器,因而是从使用工具的进步到制造工具的进步。猎食的技术也因此得到了改进,社会合作也更加密切。以猎食为生的古猿以集体的方式捕猎,随着猎杀技术的提高,其社会组织方法亦趋于精密。
6.觅食
我们原本是灵长目中的一种食肉动物。在现存的猴子和猿类中,我们的演化独一无二。先进的食肉兽是把觅食和进食分开来,这样两种动作成了不同的动机系统。而对采摘果实并以此为生的灵长目动物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灵长目的生存多半是寻找一点吃一点,从觅食到进食只有两个步骤。
二.人与动物
7.种际行为
种际行为有五种方式来看待其他动物:猎物、共存者、竞争者、寄生者和猎杀者。
猎物:裸猿可以说是不挑食,因此猎物十分广泛。但有一个特征:我们倾向于有选择的驯化某些猎物。虽然我们又是几乎什么都吃,但是我们的主要食物却是局限在几种动物身上。
共生:自然界共生现象很广泛,如食蚤鸟和犀牛。而狗是人类出色的狩猎伙伴,人的祖先和狗的祖先都是合作围猎大型动物的猎手。其他共生关系式利用大动物作役畜,如牛、马等。
竞争:凡是与人争夺食物、争夺生存空间或干扰我们有效生活的动物都被无情的消灭掉了。过去,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目动物是我们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今天,我们是灵长目家族中惟一的幸存者。
寄生:由于医学的进步,寄生虫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减少。一旦消灭寄生虫,我们的增长速度更加惊人。
人与食肉动物:在各个历史阶段,人类的数量从来没有因为食肉动物的存在而急剧减少,但是大型食肉动物如今只能受人类的威胁而苟延残喘。
8.动物人格化
面部表情的变化表现了情绪的变化,这使得动物和人类之间有了极宝贵的联系纽带。从对儿童的一系列调查来看,儿童得对动物的喜爱与动物的某一特征有关。这一特征是动物身体的大小。年幼的儿童喜欢个头较大的动物,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喜欢较小的动物。动物讨人喜欢的第一条原理是“动物的可爱程度与它具有的人形特征成正比”。第二条原理是“儿童的年龄与他最喜欢的动物的大小成反比”。爱好是建立在符号等值的基础上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年幼儿童把动物看成是父母亲的替代物,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把动物看成是自己孩子的替代物。儿童最厌恶的两种动物是蛇和蜘蛛,这与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反应吻合。
9.动物本性
不得不说的是,尽管人类有着恢弘的思想、高高在上的自负,我们仍然是卑微的动物,受制于动物行为的一切基本规律。文化发展给我们带来越来越令人难忘的技术进步,然而凡是技术进步与我们的基本生物特性发生冲突的地方,技术进步都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的动物本能面前低头认输,暗中被迫承认自己体内躁动着复杂的动物本性。希望所有的我们都能用清醒的头脑,思考生命表层下的运行机制——动物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