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让我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时光,那是八零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
村子里的孩子们,最盼望着暑假的到来,长长的假期,可以做许许多多有意思的事情。不仅仅是做有趣的事情,还是和很多有趣的小伙伴儿一起做。
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你说该有多有趣!
其中一件事,便是捉知了。
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捉知了的高手。我隔壁邻居,小饼子,便是这么一位。小饼子家里养着一头母牛,院子里种着一棵无花果树,每年结很多无花果,我和他爬着水泥楼梯到平房上摘果子吃,香甜可口,那叫一个纯天然。
夏天到来,中午太阳散发着无尽的热量,烤得大地快冒烟了。大人们吃完了午饭,躺在炕上睡午觉。等下午凉快些再去地里干农活。
小饼子悄悄走进院子,看见我,招招手,示意让我出去。我放下画册子,到院子和他说话。
“大宝哥,捉知了去!杆子我都弄好啦”小饼子兴奋得说。
“好,正好读到一首唐诗,讲蝉的,咱们也捉几个玩玩!”
穿上拖鞋,脑袋胡乱套上小汗衫,从厢房小竹篓里抽出两个塑料袋,就出门汇合。
小饼子早就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根竹竿,长长的,半粗不细的,竹竿头上绑着铁丝,扭成一个圈儿,再套上厚实的塑料袋,便成了一个敞开的口袋。
我俩一头一尾扛着竹竿,像古代娶媳妇儿的大花轿似的,竹竿儿摇摇晃晃,颇有弹力。如果中间绑只猪,名字叫做猪八戒,那可有趣极了。我俩成了山上的小妖怪,要吃唐僧肉了!
村子里树木很多,槐树、梧桐树居多。论起捉知了,还是梧桐树最适合。槐树叶子又密又小,树枝交错,很不容易看到知了。梧桐树则不然,枝子少,树叶大,树干和树枝浅浅的颜色,与知了的黑色对比明显,很容易找到。
我们门前是一片菜园,菜园边上刚好有几棵梧桐树。远远地听到知了声,安静的中午,犹如敲着小鼓的音乐家们,将一阵阵声音送入耳朵里。
到了树下,把竹竿儿放在地上,我俩抬头看,仔细找目标。
顺着声音,侧着耳朵,逐渐缩小范围,很快便找到了一只,黑色的胖胖的一只知了,老老实实趴在树上,吮吸着树汁。好像现在都市里高楼大厦工作的白领们,忙碌之后来杯鲜榨的果汁,尤其在略微冰镇之后,一爽到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知了们的好日子也有到头的时候呀!
小饼子慢慢抬起竹竿,逐渐接近知了。离知了越近,越要小心。开始时半米半米地往上抬,后来要巴掌宽地小小的步伐前进。距离知了十厘米左右时候,我俩都憋着气,小心脏儿悬到了半空,时间仿佛停止了,只剩下了口袋和知了。
最后致命一击,竹竿狠狠扣下,知了一阵扑腾,进了口袋。长长松一口气。知了进了口袋,可不意味着大功告成。
两个人配合,赶紧把竹竿往后捣腾,一边要让口袋肚子冲上,口儿往下,一边尽快把竹竿放低放平。前边小饼子主要控制口袋方向,后边我主要负责拉回竹竿儿。
两个人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最后,哈哈,胜利果实到手啦!装进塑料袋儿,成功收获一个战利品。
紧接着转战其他梧桐树,继续扩大战果。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太阳真晒呀,可是一点儿不怕。光着膀子,流着热汗,一心一意捉知了,真是专注。
一中午下来,捉了半袋子知了。我拿几个玩玩。小饼子将剩下的拿回家,他妈妈大铁锅锅里放油,炸得酥酥的,晚上来顿美食。
哎呦呦,长大了,三十多岁的八零后,想想十多岁时候的乡村生活,感慨万千。单单是这一段回忆,让我心里充满温暖,嘴角儿露出笑容。
如今村里年轻人进城,只剩下老人。有一些孩子暑假爷爷奶奶家,也迷恋上手机电脑,不再有兴趣捉知了。这门古老的活动,玩得人越来越少喽!
如果时光倒流,再叫上村里的几个伙伴儿,一起捉捉知了,何等快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