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标签那是万万不行。因为标签不就是逻辑上的“归纳”吗?
但标签也得与时俱进,别再七老八十那种口吻,口口声声“80后、90后”之类的了。
谁都免不了给人“冠名”,要紧的是不能因此停步不前,我们须得有审慎的态度,衡量、更新之前标签的新形势、新情况,减少偏见与故步自封。
比如:人家居然写有这么一首哲理颇深的诗歌: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
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
这就与《非暴力沟通》里所说的“评论”性、而非“犹如手握一台摄录机”一般、只是“观察”的言辞类似:
如下片段里,教师们一直说“校长是个大嘴巴!”
我自己就给至亲之人贴过标签:“你简直不可理喻、没法沟通”,后来先生点醒悔悟:
是什么让你觉得和他没法沟通?他跟其他人也不能沟通吗?如是,是不是可以去问问旁人的感受一致不呢?如否,那为何碰到你就不会沟通了呢?你们到底有没有沟通顺畅的经历呢?是什么情境,能想起原因吗?现在具备当时的条件吗?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当别人问我“伪装者”和“琅琊榜”哪个好看,我会采用最简单的对比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1.伪装者里头日本人被导演整得比较“傻”,琅琊榜的反面对手可是狡猾、残忍;
2.前者在潜伏革命、多面间谍的人生搏斗中穿插了不少男主人公的情感戏份,后者梅长苏和郡主的关系一直是浅显暧昧罢了;
3.还有就是梅长苏胜了天下、赢回朋友却终难逃一死,而明楼、明台、明诚三兄弟久经考验却依然幸运生存下来了。
(未完待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