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自诩为读书人的圈子中最常见的认知偏差——把知识当作智慧,把书本上所写的知识,当做圣经戒律,把主观想象的观念,当做是现实标准。
百无一用是书生,看似偏激,其实自有其道理。说一个人书生气十足的时候,往往有这么一个潜台词:这个人书读得很多,但做事恐怕还不行。
历史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纸上谈兵”的男主角赵括,替代老将廉颇出任赵军统帅,尽管他熟读兵书,但毫无实战经验,只会坐而论道,空有虚名。最终书生赵括辜负了国君与国民的信任与重托,长平一战,赵国士卒被坑杀超过40万,国力耗竭,从此再也无力与强秦抗衡,最终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历史上第二典型案例,应该是失街亭的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世人皆知。智慧过人的诸葛亮,在用人上面,居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估计是书生马谡侃侃而谈的才华气质太具有迷惑性。不听从诸葛亮计谋安排,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实战建议,自以为是的马谡痛失街亭,更让诸葛亮出师祁山伐曹魏的战略遭遇巨大挫败。
赵括和马谡,一个能忽悠国君,一个能忽悠丞相,让他们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至少说明他们的知识、他们所读的书,应该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一定是在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当中可以自圆其说、逻辑自洽、无懈可击的,理论上的完美成就了他们的虚名。
知识改变命运,为匹配现代工业文明,现代教育体系所批量打造的人才,装满了知识。但知识等于智慧吗?
现在有一些所谓的读书人,不过是从小到大的“做题家”,考试考的不错,学历看着也漂亮,教材以外的书可能也零敲碎打地看了一些。脑袋里装了一些资讯、信息、零散的知识点,整天靠着手机上碎片化的阅读,让自己误以为自身与时代、与社会、与世界同步。但若要指望他们实实在在地做成功一些大一点的事,确实还有些难!即使是看似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乃至校长,有的也只是移动的人形书架而已。有知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在这个几乎消灭了文盲,知识普及的时代,智慧显得更加稀缺!
我自己也需要反省,书读了不少,但智慧似乎没有同比例的增加。在四十不惑的前后,感觉困惑反而更多。为了解惑,我曾经通读通背了《道德经》,似乎增长了一些智慧,人也更通达了一些。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没有明显提升。看来提升智慧,绝不是仅仅靠读书本身就能解决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看来比读书更重要的是经历与阅历, 比读书更能增长智慧的是读人!读书只是诸多输入方式的一种,读书也只能输入资讯与知识,没有办法直接给你输入智慧,读书、经历、阅历……各种输入的信息与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思考、消化、实战、觉悟,才有可能转化为以内在的智慧。你是否具备了智慧、或者提升了智慧,很简单,在实践中检验,在是否能做成重要的事情上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