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无谄】:谄者谄媚,卑屈于人。
【无骄】:骄者矜肆,傲慢于人。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
【可也】: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一本乐下有道字。贫能无谄,富能不骄,此皆知所自守矣,然犹未忘乎贫富。乐道则忘其贫矣。好礼则安于处善,乐于循理,其心亦忘于己之富矣。故尤可贵。
【诗云】:《卫凤淇澳》之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诗语有两释。一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四字分指平列,谓非加切磋琢磨之功,则四者皆不能成器,盖言学问之功。又一释,治牙骨者,切了还得磋,使益平滑。治玉石者,琢了还得磨,使益细腻。此言精益求精。求之古训,前说为当。
【其斯之谓与】:此句从前释,子贡闻孔子言,知无谄无骄,可由生质之美,而乐道好礼,则必经学问之功。从后释,子贡闻孔子言无谄无骄之不如乐道好礼,而知道义无穷,进而益深,如诗所云。子贡所悟,盖滥于义理之无穷。惟其义理无穷,故不可废学问。
【告诸往而知来者】:往,所已有。来,所未言。从前释,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孔子所已言。而此诗之言学问之功,则孔子所未言,子贡悟及于此,故孔子嘉许其可与言诗。从后释,孔子仅言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而子贡悟及此诗,知一切事皆如此,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于益求精进。前释平易,后释曲折,今采前释。
译文: 子贡说:“贫人能不谄,富人能不骄,如何呀?”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 子贡说:“《诗经》上曾说过: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这意思吗?”先生说:“赐呀!使这样,才可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这里,你能知道到那里。”
学习心得
子贡的问法,让我想起日常里的一个小例子,大概说的是在与比较小的孩子互动的时候,大人传达的指令,尽量要用正面的指示,例如,“不要跑”和“停下”,更能让孩子安静下来的是,“停下”。再细想下来,当你想着“不要”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心里暗示强调了那个行为的存在。一方面可能是语言习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自身在通过“否定”的形式掩盖自己对那些部分的在意。
先生在随后的回答里,给出的方向,给我的感觉就是已经没有纠缠于 “不能”如何,而是已经是安然自身状态的去发现“能”再如何。
“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个是学习累积后达到的另一种层次了,在认知构建的基础上,开始思辨而串联与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