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一次寄出一封贴了邮票的信,是2014年6月19日。日子很特别,是毕业的前一天,收信人是以前玩微博的时认识的一个读者。
那年我在网上写一本没人看的烂俗小说,几乎没有读者,就这姑娘读得津津有味,还加了我好友,跟我一起讨论接下来的剧情如何如何,聊聊毕业之后的打算。
那年她高三。如今四年过去了,她应该也毕业了,不知道,她有没有寄出一封信,给一个看起来像是陌生人的朋友。
我觉得现在的大数据很可怕,可怕就在于,你也不知道你的秘密在哪里。
比如我在网上买了点零食,不久后就会收到各种食物店铺发来的促销短信。老实说,除了偶尔查看验证码,手机的类似这样的短信:
由于你信誉良好,特意邀请你加入刷单……
XX体验袋装,给你全新的味觉盛宴……
尊敬的三星级用户您好,截止到本日你的话费余额为……
指尖停留两三秒,然后发出一声叹息:这他妈翻了几秒了,一个活人的信息都没有。
我也不知道上一次收到手机里联系人的短信是什么时候了。
更恐怖的是,每个月的话费详情里面,除了固定费用,流量费已经大于通话和短信费用总和好多年了。
这件事让我觉得很恐怖,就像感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说话了一样。
其实我打发时间做的事情很单调。要么看书写东西跑步,要么就睡觉,后来开了这个公众号,就经常在后台跟一些朋友天南地北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老实讲,我对每个在后台和我聊天的朋友的长相啊工作啊人生经历啊,都不是很感兴趣。因为相比之下,我更乐意做一个倾听者,做一个可以被你们当做“能倾诉的飞机”这样的角色。你能说出你的故事,我也就能把它写成一段经历。
但现实就是,写完一段故事后,这件事与我就再无关系。说完这些故事,这些人就再也不在了,取关了,消失了,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旦有了外力的发泄,就飘走了。
但还是得矫情地说上一句:承蒙厚爱地来过,愿你幸福。
去年在XX心理网做过一个调查,里面有一条大概就是,你有多久没有给手机里的联系人发短信打过电话了?还有一条记得很清楚:你手机里有多少个“活着”的联系人?
这里的活着,指的是经常联系。
其实想起这个问卷调查我就很蛋疼,因为做这个调查的时候我嘴里叼着的梨正好被我用力咬了一口掉下来打到关键部位……
但比这更蛋疼的是这调查戳中了我的排骨……
家人、从小到大的同学、一些老朋友、部分读者、一些忘记了是谁的人,组成了我手机里146个联合体。算上微信里的一百来个人,就算它有300个吧。
但说真的,我能够联系的,真的很少,很少了。
二十年前谁知道短信会替代了书信?写信的那群人不也信誓旦旦地说书信不会被淘汰吗?
十年前谁知道社交网站会取代短信呢?五块钱三十兆时,发短信那群人不也喜欢一次次续订短信包吗?
谁都相信那时候他们的选择是最好的,就像把一个个曾经陌生的号码第一次输入进手机一样。
但又是谁在我的联系人上,立了一块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