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大家肯定都被王健林刷屏了,想成为首富,要“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首富说这话自然腰杆儿挺直,可是我们的小目标又该如何设立?
目标的设立先要遵从三个要求:
(1)遵从自己的意愿
一旦你敢于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着这个目标投入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时,终有所得。
《点球成金》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比利·比恩从接手这个面临降级的小球队开始,便给自己定下了力挽狂澜的目标,当然他成功了。
(2)由自己的兴趣和实力来决定
目标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自己的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无须过高,也不能过低。
我们普通人确立“先挣它一个亿”的小目标明显是不合理的,即便中彩票、抢银行也达不到这个目标。所以,目标要从自身实力出发。如果目标你没兴趣,那就是定了也没用。
(3)让目标吸引你前进
目标要能促使你克服各种挫折和困难,并为之奋斗的,能对自己起到良好的约束和督促作用的。总不能给自己定一个每天睡够十二小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目标吧。
好了,知道目标要求了,我们还需遵守几点原则,这就是著名的SMART原则。
明确性(Specific)
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团队的一致特点。比如,你定一个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目标,看上去不错,但是实施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是一点点呢?这种对目标的描述就很不明确,不明确就没有办法评判、衡量。所以,要给自己的目标定量,比如把目标定为读书,这就很明确、可实施了。
衡量性(Measurable)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比如上边提到了读书,可以定一个可衡量的量:每天读书30页。
可实现性(Attainable)
这就很简单了,“我要当首富”这个目标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实现的概率偏低,而且因为实在太难,客观和随机条件甚多,并不是主观意愿就能达成的。基本上还没开始实施,就先被畏惧给打消念头了。
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多少要跟工作生活有点关系。比如说:我要学屠龙,摆明了就是不靠谱嘛!
时限性(Time-bound)
目标是要有时间限制的,不解释。
好了,我们把王健林的那个“先挣它一个亿”放到SMART原则下,实施者是普通年轻人,这一检验我们发现,完全不靠谱啊!明确性不符合,太宽泛了;目标没法衡量,十年挣一亿还是一辈子挣一亿?可见没有时限性;通货膨胀变一亿了算吗?可实现性也不大;相关性倒是符合。总结下来,这就是一个失败的目标制定计划。
其实,失败也好,成功也罢,关于目标的制定,遵从自己内心最重要,李开复说:“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死亡诗社》里,基丁老师没有给学生们灌输任何学习目标,只是要他们追随自己的内心,学生们反倒对知识如饥似渴。
《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对鸽子啄食产生了极大兴趣,在用自己擅长的数学方法探求啄食规律时发展出了博弈论。他可没给自己定一个发现博弈论的目标,一切都是内心驱动,水到渠成。我举这两个例子只是想说:一切不遵从自己内心的目标都是强拧的瓜。
人们制定目标出发点无非是让自己过得更好,很多人会被各种人造的概念所裹挟,追求世俗的成功。有人曾提出这么一个概念--“跑步机现象”,以此来描述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现代的人似乎永远在追逐某个以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目标,可当真正达到之后,发现快乐实在太短暂了,于是我们很快就会变得不满足,然后又开始去追逐别的东西。
人生不是跑步机就是西西弗斯
于是,我们永远在不满足中追逐着新目标,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没有终点。
啥也不说了,我去跑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