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生活
读《生于一九八四》
阅读也是有惯性的,特别是中年以后,读惯了哪种风格、哪位作家的作品,会继续读下去。对陌生的作品轻易不再涉猎,不像年轻时有那么强烈的好奇心,说起来也是一种自我设限,但是好是坏也很难说。
一直对科幻小说兴趣不大,《三体》热了有几年,从来没有想看的欲望。郝景芳是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位获雨果奖的中国作家,也仅仅是知道而已。直到在图书馆里看到她的这本《生于一九八四》。既然是现实主义风格,作家又获得普遍认可,总会有可看之处的。
果然和其他八零后的作品不同,相比之下,这部小说的所表达的主旨、思考的深度,都要高级的多。她所关注的没有流于个人的小生活,没有这个年龄多见的小情感、小情调,而是表达了个人在时代面前对社会和人生的困惑、迷茫,无疑更有深远意义。
小说中的轻云和父亲,虽然所处时代所不同,但精神内核却有着高度一致性。父亲用了几十年都在寻找理想的人生,辗转多个国家,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这使我想起另一本书《与故土一拍两散》。也许,不管什么时代,不管什么国家,都会有少数精神要求高于物质要求的人,有不满足于仅仅和别人一样生活的人。他们注定幸福感的阈值要高很多,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永远在别处。
轻云所代表的青年一代的焦虑,是当下时代多见的,而且是相当多的人都有的。表面上更多的选择,其实最终指向的都是物质的追求,更让人有无意义之感。如何在人生的价值和满足生存需求之中找到一种平衡,仿佛是个两难选择。毕竟,像轻云的同学林叶那样,有目标、有能力、有行动的人少之又少。很多的人会在周围的环境无形压力下,最终随波逐流。最后,轻云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方式,不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跟随内心,把现实和理想比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年龄,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已经难能可贵。
看完小说,再去搜索郝景芳的个人资料: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这才明白她的深度和高度都是有本而来。良好的天赋,强大的思维能力,深厚的专业学识,这些都是她的写作与众不同的基础。
当然作品中偶尔还透露出稚嫩之处。毕竟相比于大多数人,她还是太顺利了,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太少;毕竟年龄是不可跨越的障碍,不可能超越去提前获得人生体验。她的痛苦,相比来说也是一种精致的痛苦,是精神层面的,不是最直接的生存,少了大众气息,少了厚重。相信如果她一直写下去,有了更多的生活,以后的文字会更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