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家访
李仲城和刘兆基一起走出了银行。刘兆基住的是另一间银行宿舍,他们刚走到刘兆基家门口,一个着学生装的女青年便迎了出来。
敏 敏:爸,今天回来这么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刘兆基:敏敏,这位是我们银行的李行长,你就叫李叔吧,今天来喝你做的排骨汤来了。
敏 敏:欢迎,快请进,我给你们泡茶去。
李仲城从衣袋中掏出一包茶叶,“敏敏,用这个泡吧,咱们尝尝什么味。”
刘兆基:让你破费了,你太客气了。
李仲城把房子四周打量了一下。首先他看到房屋正中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一个妇女面带微笑,年龄大约四十多岁,李仲城明白,这就是刘兆基夫人的遗像。
刘兆基:这照片是敏敏己故的母亲,她是广州人,习惯是饭前先喝汤,敏敏做汤的手艺就是跟她妈学的。还有墙角上方挂的那两张小照片,是我己故父母,挂在这个角落也是广州人的习俗,表示不忘先人的意思,这也是按敏敏母亲先前的意见办的。
正说着,敏敏端着茶进来。
敏 敏:李叔,请喝茶,是龙井,香气四溢。
李仲城:我听说你会做汤,我是闻着香味来的。
敏 敏:我不知道您的光临,今天只能有什么吃什么。
李仲城:最好,最好。
敏 敏:您来我真是太高兴了。给您说点心里话,自从我母亲去世后,爸爸经常一个人在母亲像前发呆,我知道他在怀念母亲,可是做女儿的看着心疼。我是学考古的,明年就要毕业了,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不是山南就是海北,一年就要走上半年,父亲这种精神状况,我不放心呐。我希望父亲早一天从悲痛中走出来,希望父亲给我娶一个继母,可父亲不肯。所以,趁您今天来我家的机会,想请您帮助我做做工作,说服我父亲。
李仲城:你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刘师傅,听见了吧,敏敏的话多感人呐。你看这事我给张罗一下,还是你自己找?
刘兆基:谢谢您,我听你的。不过再过一些日子吧,等她母亲一周年的忌日之后再谈这件事。
李仲城:好,一言为定。
刘兆基:一言为定。
73 促膝谈心
他们二个人吃完饭,开始谈心。
李仲城:刘师傅,有件事我想听听您的高见。
刘兆基:请讲。
李仲城:您对陆晓萍的印象如何。
刘兆基:一句话,好。她是个满族人,我和她相处七八个月了。她是一个老高中,七七事变后直到解放她一直都是失业,她育有四子,解放后才考进银行工作,她对新社会感激不尽。
李仲城:您说她好,能不能讲具体点。
刘兆基:这怎么说呢,我概括一下吧。她是“四会”妇女,就是会做人,会办事,会求知,会生活。比如,每个周六,这天不论她回家多晚,都要把家中卫生搞好,把该洗的衣服洗完,第二天,就带着孩子去看场电影,或者去一趟公园。有这样一件事让我深受感动:从牧区汇来一笔款,是购药款,收款人住址写的是西八里庄,可是通讯员两次到那送通知都没能找到收款人。陆大姐考虑这是一笔急用款,便利用星期天再到东八里庄去找找。这一次她的九岁小姑娘不干了,非要让她妈带着她不行。因为陆大姐平时下班太晚,孩子很少有机会与母亲在一起活动。这可难为了陆大姐。因为路上来回有二十多里路,还不通车,要是带上孩子骑车去,怕是骑不动。陆大姐只好耐心的劝说,孩子才终于同意让妈妈自己去了。不过孩子是含着眼泪让妈妈走的,你说这能不让人感动吗?
李仲城:真是太感人了。陆大姐的责任心太强了,值得我们学习呀。您对她爱助人这事怎么看?
刘兆基:我说过,她办的是“份外事”。自从咱俩说过这件事之后,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观点。
李仲城:说得好。我今天来也是想就这个话题,就咱银行会计工作中“账平表等”的问题谈谈心,交流交流思想。我到你们专柜之后,我看到陆大姐办了许多“份外事”。比如,协调信贷科为企业调剂信贷指标,帮助企业能按期付出货款;提醒企业及时交纳税款;为写错地址的汇入款,亲自去找收款人;为丢失证件的取款人想一个变通办法,帮助完成采购任务……我作为一个行长,应当怎样看待陆大姐这些行为呢?
刘兆基:我很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仲城:我认为陆大姐的行为应当提倡。为什么?旧银行的工作对象是官僚资本机构,是买办企业,在那种情况下,“账平表对”也的确是服务到顶了。可我们是新社会,国营企业是全民的,银行是人民的,银行的服务对象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单纯满足于“账平表对”就不够了。正如陆大姐讲的,“我举手之劳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要人家跑上上千里呢?”我认为这就是主人翁思想,是应当大力提倡的思想。
刘兆基:受启发,你的谈话让我很受益。
李仲城:领导上让我当行长,我越来越认识到,要当好银行行长,最重要的一条是向自己的员工学习。比如解决会计系统下班晚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坚持呢?因为我看到你们专柜有几个月做到了“差错不出专柜”。既然你们能做到,别的专柜应该也能做到。我把你们的经验做了推广,下班晚的问题就这样顺利解决了。
刘兆基:我明白你的用意,想树陆大姐这样一个服务的典型,让大家向她学习。
李仲城:对,太对了,就是这个意思。对我来说这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对全支行来说,就是“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你看这样办行吗?
刘兆基:好,太好了,我的思想也转过来了,我带头向陆大姐学习。
74一句诗促成一桩姻缘
李仲城从刘兆基家中回来以后,眼前总浮现着刘兆基那丧妻之痛的表情和敏敏对他殷切期待的眼神,他心动了,他想帮助了却这件事,想着想着,他脑中闪出一个人——司马岚。他用心掂量了一下两人,觉得可行,便和陈晨议论起来。
李仲城:刘兆基老伴故去了,司马岚又是大龄妇女,你说咱们撮合一下,他们能到一块吗?
陈 晨:这两个人年龄只相差六岁,说起来挺般配,不过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李仲城:那为什么?
陈 晨:问题不在刘兆基。能把司马岚娶到手,刘兆基肯定高兴得做梦都会笑出声来,问题出在司马岚。
李仲城:那你给我说说她的情况。
陈 晨:好。虽然司马岚今年39岁了,可人家长得挺面嫩,看上去也就三十出头,长像在咱们支行的成年妇女中可算是拔尖的了。她不追求时髦,但穿着打扮很得体,至于她的工作,那就更没挑了。你也知道,她是咱们支行的密押员,汇款都要由她加押才能汇出,汇入的汇款,都要由她核押才能解付。她对组织上给她这么重要的工作岗位,她非常感激,这些都不说了。问题在于她的性格,她不合群,给人感觉有些清高,为什么这么大还没结婚,就是因为她的条件高,说一个吹一个,结果到现在还没对象,所以我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李仲城:我明白了,她有什么爱好?
陈 晨:诗词,古诗词,会背诵很多古诗词。
李仲城:有爱好就行,让我来试试。
这天李仲城找机会和她谈了一次话。
李仲城:司马大姐,有个事我想问您,您可别反感。
司马岚:哪能哪能,你问吧。
但她内心却很紧张了,心想可别问我婚姻的事。可没料到,那壶不开提那壶。
李仲城:我想问的是,您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追您的人一定不少,
你为什么不结婚呢?
她叹了一口气。
司马岚:一言难尽,不是不想结,我从二十多岁就谈对象,先后谈了
十几个,可是没一个让我满意的,一拖拖到现在。父母也为
我的事着急,现在我都快四十岁了,再找也得找四十开外的人。你想四十岁还没结婚的男人,不都是些被人挑剩下的吗?说句刻薄的话,不是歪瓜就是劣枣。所以想了又想,算了吧,一个人也挺好。
说着,她那美丽的脸庞露出凄凉的神色。
李仲城:和您见过面的这十几个小伙子,是人家不同意,你还是您不同
意人家?
司马岚:那还用说,都是我看不上他们。
李仲城:为什么?难道一个优秀的小伙子都没有吗?
司马岚:这,我不知道,我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
李仲城:都是什么原因让你和他们谈不下去呢?
司马岚:一个人一个样。有的是因为学历,,有的是因为工作,有的是
相貌,有的是家庭,还有就是个性和爱好,有的是我自己也
说不清为什么。
李仲城:我明白了,您为什么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呢?我认为是您的
思想认识上出了毛病。
司马岚:这到挺新鲜,你说说。
李仲城:我知道您非常喜欢古诗,咱们就从一句古诗说起吧。有一
句古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司马岚:下一句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仲城:对对,太对了,您想过这两句诗的含义吗?山是静止的,但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距离来看,结论是不相同的,何况一个鲜活的人呢?和你谈对象的有十几个人,可你一个都没看中,原因是你太追求完美了。完美的人是没有的,在这件事上,犯了主观片面的毛病,这就是您直到现在还没有对象的原因。
司马岚被这样单刀直入而又率直的谈话震撼了,毕竟这是生平头一次听别人批评自己主观片面,但是她知道李仲城的好意,她并不反感。过了几天,李仲城又找到她。
李仲城:司马大姐,我那天说您主观片面,您不反感吧,我也经常犯
主观片面的毛病。
司马岚:你说得很对,也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也在反思自己。
李仲城:那就好。知道你喜欢古诗,我有一件事求你,我有一个侄
女,也想学学古诗,可是我没有那个水平,你能否教教她?
司马岚:好,那好,星期天到我家来学吧!
李仲城把敏敏找来如此这般嘱咐了一些话。不久,司马岚就和敏敏就成了忘年交。当得知敏敏是刘兆基的女儿后,司马岚明白了李仲城的良苦用心。只不过这层薄薄的窗户纸没有被捅破。这天午饭后,李仲城把司马岚找到跟前,又开始了谈话。
李仲城:司马大姐,我的用心你肯定也明白了,现在我郑重地向你提
出一个建议,建议你和刘兆基同志结合。
一听这话,司马岚的心脏突然加快跳动,她低着头倾听着。
李仲城:兆基同志和您都是我敬重的人,我希望你们结合结束你寂寞的单身生活,也使兆基从丧妻之痛中得到解脱。这样你们还会有几十年的幸福生活。
司马岚:我……我听你的。
就这样一句诗促成了一桩喜事,这在支行被传为了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