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兰死得早,三十不到,死时她儿子才五岁,肚里怀的孩子才三个多月。
桂兰原来不是本村人,娘家在一百里开外的泰州。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1961年,春荒时节,人们忍饥挨饿,城里的人没饭吃,四处找地方谋生度命,经熟人介绍,从泰州嫁过来。
桂兰嫁的男人,姓叶,年纪大她近十岁。当年家里一家五口人,年迈的父母和三个儿子。一家人挤住在三间破草房里。上面有个哥哥,四十多了,没找到老婆,下面还有个弟弟,二十老几未成家。这个老二,也三十多岁,没娶到女人。他们家在村上是个小门户,早年父亲一辈先是在本村当施家地主的佃户,地头上搭了一间茅草棚遮风避雨,后来几个孩子出生,才又搭上了三间草棚,土改时就留下来入籍分地。
桂兰说是嫁过来,其实就是图个活命,跟着介绍人,肩膀上斜挎了一个蓝竹布包袱,一路走过来。
介绍人是本村的,姓王。解放前曾一个人在泰州城里当过几年帮厨,混口饭吃,三两个月回家一趟,看看老婆和他有些宝气的儿子,乡邻讲邻里有些傻的孩子都叫“宝气”。1946年,家乡县城第一次解放,土改时,他回老家分了地,再也不去帮厨打杂了,就在村里老老实实的下地种田。这个王姓帮厨,在外吃了几年“活食”,在村里算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物。他为自家宝气儿子带回家一个老婆,他儿媳妇感到身嫁异地,格外孤单,央求家公再从泰州介绍个人来,好在本村有个说话的伴儿。
叶家实在没房子给二儿子娶亲住,就把两间猪圈分给二儿子结婚。央了三四个邻人,请了本村做木作的老师傅,借几根毛竹,几丈麻绳,把猪圏四角绑扎牢实,四个人抬起猪圈,选了甜水塘边一块高爽的土墩,把茅草顶的猪圈顿在上面,重新在四面插上芦芭,涂上稠泥,给二儿子落实了一个安身之所,桂兰和叶二的新房也就有了。
这个房子,紧邻水塘,四面不靠人家,人们在大集体地头种地时,口渴蹓到水塘下,捧口塘水解渴,往往顺道去他家屋后茅房撒尿,解决内急。他们家这猪圈改成的新房,十三四岁的孩子进门还得弯腰,屋顶上缮着茅草的房梁,只有小孩子胳膊一样粗细。
桂兰嫁过来后,叶二独立分家出来,日子渐有起色。叶二勤快肯吃苦,农村人叫“吃做”。一年四季,春罱河渣冬挑河,夏抬药水秋卖粮,没日没夜,工分比一般男人挣得多,本来人就实诚,娶了桂兰成了家,给了他生命的动力,他要让桂兰过得好些。
桂兰是泰州城郊人,个头小,身板弱,走嫁过来时黄不拉叽的,脸上全无血色,但一双眼睛好看,骨碌碌的。叶二肯做,叶家有饭食吃,虽说是粗茶淡饭,几个月一养,人就显得精神了。过了不过半年,怀上了。这叶二三十多岁,见老婆怀了孩子,更加呵护有加。不管干什么农活,都帮着桂兰一把。种麦开麦行子,他先拼命拉出一截,丢下自己的再去帮她拉;挑麦把上场头,上肩时叶二从老婆的担子上拿下两个来搁在自己的担子上。桂兰因为是从外地嫁来的,这村里也没有什么能贴心说话的人,平时走动来往的也就是介绍人王家的那个泰州来的媳妇。她们俩人算是“闺蜜”。她的闺蜜很羡慕她的生活,男人知冷知暖,像老鹰一样张翅照顾着她,不像自己那个半呆半傻的老公,半点不晓得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