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创业公司,接触久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思考。
创业公司区别于大企业和事业单位,一切都是未知的。没有成型的模式可追寻,没有经验可借鉴,甚至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管理体制,都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去探讨,去调整。人员流动,人心浮躁需要安抚,客户意见,同行竞争需要关注。
创业公司的当家们必须练就一身金钟罩铁衣衫,抵挡随时蜂拥而至的各种打击,还要眼观六界,耳听八方,一边关注外面商业形式的变化,准备随时调整战略布局,一边了解内部团队,随时应对出现的问题,还要应对偶尔来自自己心底的质疑。用我们公司杨总的话说就是创业公司的当家们就是跪在地上微笑着服务大家,还要甘之如饴。
然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我觉得最为关键也最为烧脑的应该就是如何把握团队建设和工作任务之间的平衡。
若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做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方面的事情,忽视了员工的工作量,公司就会偏向于外形庞大,内容单薄的壳,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盈利是任何一家公司正常运营的关键。但如果把工作重心放在工作量上,接到单子拼命赶,以工作量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员工的价值,甚至是在公司的职位,就会使公司趋于工作室小作坊的感觉,出现人员流失,公司运行减缓的现象,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的发展。
员工最初可能追求的是物质需求,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比如完善严谨的管理体系,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平稳运行的工作状态,慧眼识珠的伯乐,助你在公司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核心竞争力,在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导致人心不稳,人员流失。
对创业公司的核心人物来说工作就是生活,把一天二十四小时投入到工作都嫌少,因为是在为自己做事,完成自己的梦想。但员工不同,对员工而言,无论在哪个公司,工作和生活都是分开的,工作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如果一个员工连工作生活都分不清,那么他也不算是个好员工。
有个观点是你有多大的能力,就得承受多大的压力。我倒觉得,你承受多大的压力,你就能拥有多大的能力。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只有被逼到某种境地,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曾经不敢想的事情,现在也能做到。可能曾经的你坐在写字楼里,工作八小时都嫌累,自己创业后假期双休都投入到工作,还觉得时间不够,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每天还能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因为人在很渴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身的细胞都散发着与这件事情相关的气息。
上大学的时候一直都想去一次大理,因此知道了行影,一个由崇尚旅行文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创建。虽然行影的义工活动几次尝试都没有入选,但关于行影的故事总会时常去关注。几个90后大学生,一个户外旅行的梦想,几千块钱的资金,听起来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不切实际。小时候身边的人都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我房东家的孩子才八岁,就经常听他们讨论上大学的事情,毕业后那么多人都劝我们努力工作努力挣钱。梦想,爱好这些东西是不能用来生活的,凡是跟情怀情感扯上关系的看起来似乎都是假大空,人人都会以过来人的姿态摇摇头告诉你现实点吧。但是这个以情怀和爱好为起点的团队,一路走来始终没有放弃旅行的梦想,没有忘记创办团队的初衷,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从微信号内容都不会编辑到如今国内旅行自媒体第一名,粉丝250万+ ,获得中大创投百万级种子轮投资。
就像很多上市公司最初都是从小型创业公司甚至是小作坊小团队发展起来的,那些挑大梁的一开始并没有经验,也都是在未知中摸索。一步步被逼着前进,因为怕辜负了身后的团队,怕辜负了沉甸甸的希望,还有一开始奋不顾身的自己,所以咬着坚持下去,在某个不经意间就柳暗花明了。所以梁山好汉都是被逼出来的,所有的创业者都是。
许巍有首歌,里面有句歌词特别喜欢,“曾梦想倚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庆幸我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