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地砖、花朵风机……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黑科技让碳“归零”
天上的光、海上的风,点亮了东屿岛上的灯。
“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期间使用的场馆,大部分实现了‘绿电’供应。”3月30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公司总建筑师孟宁对海南日报记者介绍道。
“绿电”使用、光储充电站、绿色智慧停车场、零能耗建筑……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备受瞩目。3月30日,记者踏上博鳌亚洲论坛的核心地区东屿岛,带你共同探营这座小岛努力让碳“归零”的部分举措与做法。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在制作“零碳咖啡”。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在制作“零碳咖啡”。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追风逐日”
前往东屿岛东侧,你会发现坐落于此的新闻中心,与以往稍有不同——这里的屋顶戴上了“太阳帽”,外墙立面披上了“新衣”,就连门前的地砖都变得有些闪亮。
这些,都是新闻中心实现能源自供给的装备。你可以分别称为屋顶光伏、光伏百叶和光伏地砖。
“新闻中心建筑屋顶使用了629块太阳能光伏板,其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1%;而建筑立面,是将光伏材料和建筑遮阳相结合,降低清晨时间段的热辐射。”作为新闻中心绿色低碳工程的设计主持人,孟宁对它们并不陌生。
不同的新能源设备,各具特点。新闻中心前广场的光伏地砖,兼具防滑和绝缘功能,承重能力达到1吨/平方米;而距离新闻中心不远处的游船码头边上,还有6台花朵风机,可以实现风能的收集利用。
被动优先、主动优化、能源自供给——是新闻中心绿色低碳改造遵循的设计原则。在这栋建筑中,过渡季节通过自然通风、屋面隔热和遮阳百叶,实现不开空调就能保持室内舒适度。到空调使用季节,通过高能效空调设备降低建筑能耗。
除此之外,建筑还利用直流柔性控制技术,集成应用了先进风光发电、储能及直流空调设备,建成“光储直柔”系统,提高新闻中心的能源自供给能力。
效果如何?数据里记录着答案:改造前,新闻中心建筑年耗电量65万度;改造后,建筑年耗电量可下降13万度以上,同时年发电量可达55万度,达到“零能耗”建筑水平。
“追风逐日”的场景,还有很多:站在光储充电站下,你会发现电力来源于棚顶的光伏发电;而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则是“一地两用”,让果蔬大棚也具备发电“技能”……
正是这一片片光伏板、一台台花朵风机,不断“追风逐日”,为东屿岛带来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