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强烈的爱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写在前面
壹
有一个女孩,她的人生很早就被规划好了: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在哪里上班,甚至和怎样的人结婚。女孩也沿着这条既定的轨道毫无差错的一路走了过来,因为她的父母确信自己的安排是最适合的,她也必须确信这样的安排是最好的。
后来女孩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妈妈顺理成章来为她伺候月子帮她带孩子,可是除了给孩子喂奶,她其它时间是碰不到孩子的,她妈说她什么也不会索性歇着得了。离产假快结束的时候,她妈说孩子迟早要断奶的,所以用奶粉替代了母乳,再后来连晚上的陪睡也没有了,她妈说迟早自己要帮她看孩子的,所以把孩子抱到自己屋去了。
日子似乎出乎意料的顺利,大家都觉得这就是生活本该有的模样,可是意外就在这时候发生了,在要去上班的前一天,女孩从自己卧室的窗户跳了下去,没有留下只字片语……
人们说女孩得了产后抑郁症。而事实却是她老早就病了,孩子被抱走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一个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充当旁观者的人,一个连自己的人生都是别人的人,内心没有愤怒是不可能的。有一种愤怒是向外的,而她只能选择向内——自我毁灭,结束一切。
贰
著名的财经作者吴晓波在《开讲啦》上讲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从高中时期就开始的较量,他说当有一天父亲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向他表达对自己的认可时,他两眼满含泪水——父亲终于认输了!但他同时感叹:可是我的青春已经过去了!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经济学家朋友,有一个宝贝女儿,金融学博士即将毕业。朋友很高兴地到美国去参加女儿的博士毕业典礼。可这个女儿却对自己的爸爸说:“我已经拿到金融学的博士了,我已经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接下来我要去干我喜欢的事了”。他的朋友才恍然发现,自己从来就没问过女儿,她到底喜不喜欢经济学。
所以吴晓波说,这样的代际之间由于代沟而产生的冲突,是永远存在且无法消弭的。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避免不了这样的“冲突”,这一点与学历和知识水平无关,因为在所谓的知识分子家庭里这种冲突和较量表现的可能更明显和激烈。这种冲突的原因在于“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代”,他不自觉的要俯视甚至轻看下一代。而且上一代人都希望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下一代人。
但事实上,“每一代人的快乐和苦难都是属于自己的”,没必要强加给别人。而对于下一代而言,反叛时刻存在,至于反叛成不成功,只是时间、地点和方式不同而已。而很多事实也恰恰很遗憾的证明,这种冲突和较量都以上一代的失败告终。
叁
在少年的世界里面,不确定性是主流。这虽然让他们感到惶恐,但正因为一切都不确定,所以未来才有无限可能。这是每一个正青春的人的权利,也是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的权利。
而我们的上一代总是希望我们能“确定”下来,也就是要“靠谱”。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自己看得见的范围内,在一个确定的跑道上去跑步。这样可以在你摔倒的时候扶一把;用自己的经验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但是,好多传奇都是因为不一样才吸引人的,虽然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传奇,但至少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活一回,才不后悔吧。
所以代际之间的较量就这样无休止的上演,它也成为了每个人成长路上的一道“惨烈”的风景线。有人把这叫做两代人的“误会”,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上一代人的“一厢情愿”。
就像那个跳下楼的女孩,她缺失了自我成长的少年,也被剥夺了成为母亲的权利,这样的人生必定是无趣的。所以她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反抗。
而吴晓波采取的方式虽然行动上按照自己的意愿,但内心里是压抑和憋屈的。好在他成功了,不然这种憋屈会一直伴随他。
而那个“完成任务”的经济学家的女儿,采取的办法是最委婉的,但也牺牲了自己最青春的时光。
在这里我代曾经挣扎和痛苦以及现在正在挣扎和痛苦的年轻人,向我们正在锲而不舍试图掌控孩子生活和人生的父母们说一句话:生活本来没有剧本,更没有彩排,孩子的人生不应该由你做主!他们不是要挑战你的经验和智慧,只是要回本该属于他(她)的东西,哪怕他(她)选择的路不平坦,也请你,一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