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句话,肯定伤了母亲的心。但我是故意的,说完就后悔了,为什么对母亲的一片关心却要通过那样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呢?话已出口,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那句话是:“这又不是什么好饭,非叫我吃?”
前因后果,记录如下:
早上一起来就觉得有些烦,虽然觉得不应该,但还是没有很好调整自己的情绪,原因是没有一个安静的空间让我看书。家里面连上我女儿有三个小孩子,从早上一起床吵闹声就不绝于耳。这不绝于耳的吵闹声让我心烦意乱,原因有二,一是这吵闹声使我无法静下心来读书,二是由这吵闹声想到了母亲的辛苦和操劳。母亲生了我们五个儿子,把我们拉扯大之后,又一个个地帮我们带着我们的孩子,就在拉扯孩子的过程中,母亲垂垂老矣,曾经是笔直的腰身再也不能直立,一头青丝变为满头白发,我真真切切的见证了母亲的老去,眼见着母亲的操劳和一天天老去却无能为力,心中很不是滋味,这是我由来已久的一块心病,很难找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的这种心情,“伤心、伤感”之类的词,我都感觉太轻,“痛苦”等词又感觉不是很合适。
从大哥家的第一个孩子开始,到现在弟弟家的二女儿出世,已经是第九个孩子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母亲的手里面长到了上学的年龄,如今最大的孩子已经二十多岁了,母亲如何不老?在我的印象中,小的时候,母亲是应该属于那种严厉型的,可是对于孙子辈,母亲溺爱有加,其中原因可能是在孙子们来到人世的时候,母亲已经开始老了,老人的心里更多的是慈爱而没有严厉。因为溺爱,再加上母亲对孩子常人所莫及的耐心,所以每一个孙子孙女在小的时候都非常的依赖和喜欢母亲。这种依赖和喜欢在我看来,带给母亲的只有劳累,母亲为了儿子,为了孙子孙女,很少吃一顿完整的饭。因为人多,我们吃饭的时候,母亲都是在边上侍候,有孙子孙女在的时候,她就喂孙子孙女们吃,等我们都吃完了,她再去桌上把我们剩下的东西能吃的拿来吃了。每当此时,我就处于前面所说的那种找不到合适的词形容的那种心情,这种心情我从上高中的时候有感觉到了。它长时间的存在于我的内心,让我的心时时在为它而疼。极端的时候,我就在想,母亲的这种苦,没有尽头,只有到了生命的终点。每当想到这,我都在暗暗骂自己不往好处想。
我也曾试图改变母亲的这种劳累(作为儿子,我很惭愧,我没有养成象一个女儿那样地和母亲谈心的习惯,每当看到母亲的劳累而心中不忍的时候,大都是以一种粗鲁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她能安安心心的吃饭,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母亲只有看我们都吃完了,她才去吃。是不是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这样过来了,再也难以改变她对孩子们的这种爱的方式了?
今天的这句话就在我处于这样的心情之中的时候冒了出来。
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我来到桌前,桌子上已盛好了几碗面条,母亲端着一碗在旁边喂三哥家的一个才两三岁的侄女,父亲显然已经吃过了一碗面条,正在吃煎饼(我们家乡的一种特产食物,较硬),我的女儿和弟弟的女儿每人面前一碗面正在吃。父亲的牙不好,一直喜欢吃一些软的食物,我看父亲在吃煎饼,就有意让父亲吃面,于是我就没有吃那一碗母亲显然是盛给我的面条,而是拿起了煎饼。母亲见一再地让我把那碗面条先吃了,我说不想吃,她还是坚持要我吃,我有点不耐烦,想一下子就断绝了母亲让我吃面条的念头,于是就说出了那句话。
母亲听我了的话之后,就再也没有坚持,一言不发地喂着侄女吃饭,我感觉到话说得不太合适,但话已出口,悔时已晚。我又没有养成和母亲掏心窝子的习惯,也就没有向母亲解释我这句话的初衷,只能让母亲误解了,让母亲伤心了。唉,我为男子汉,却为何要有一种类似于女子的细密之心却又不能象女儿那样和母亲说说心里话?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听母亲说过她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女儿,只生了我们兄弟五个。母亲六十六的时候,妻子给母亲买了一件羽绒服,母亲很少去穿。母亲有一次对我们说,不要给她买什么衣服,她的衣服多得是,还说买了这么多的衣服,等她死了,连个替她收衣服的人都没有,那时会扔得这一件那一件。我听了这段话之后,心中发酸,只想落泪。母亲的这段话委婉地说出了儿子们的粗心,儿子们不能够像女儿一样体贴入微地关心、问候母亲。没有了女儿,就没有了谈心的人,儿子们能有几个像一个女儿那样对母亲体贴入微呢?想到这,我很悲凉于人生的这种境况,也很痛苦于我的这种关心母亲却又不愿表达或者说拙于表达的性格,我不知道世上有我这种感受的儿子们是多还是少?我现在的心情只能用悲哀来形容。
这次在带女儿家中度暑假,本来是想好好和父母呆一段时间,减轻一点他们的辛劳。可现在看来,适得其反。我和我女儿、弟弟家的孩子、三哥家的孩子、还有父亲,间或还有二哥家的两个孩子,这么多人,单是做饭就已经很让母亲劳累了,何况还要带着三个小孩子,还要洗衣服?母亲已经七十了啊,我几次于心不忍于母亲为我们洗衣服,要求由我来洗,都被母亲严词拒绝,再争下去,只会让母亲生气,我只好作罢。
于是,呆在家的日子,清闲之中有了太多的不安和愧疚。
幸福地沐浴在母爱之中,我痛苦并悲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