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阅读!本文乃作者个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自从二胎政策明确出台,各种关于“两个孩子”的文章和微课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地冒出了头。笔者也曾受邀多次分享相关主题,每天早上打开微信,收到的最多咨询问题也变成了这类:
两个宝宝总是抢玩具、零食,怎么办?
大宝趁大人不注意,推(打)小宝,要如何处理?
在有2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又最难以处理的话题了。
一、关于手足冲突,我们习惯的处理方式
妈妈正在厨房忙着准备午饭,突然听到客厅传来孩子们的尖叫声和哭声,急忙跑出来,一看,5岁多的哥哥和3岁多的弟弟正拉扯着一个玩具,哥哥大叫“给我,这是我的!”弟弟边哭边喊“不给,明明是我先拿到的!”
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走过去,把玩具从哥哥手中一把“抢过来”,塞给弟弟,先对哥哥疾言厉色地说:“你都这么大了,就不能让着弟弟吗?”然后瞬间“变脸”,蹲在弟弟面前,温柔地擦干弟弟的眼泪:“乖,不哭了,拿去玩吧!”
哥哥觉得妈妈偏心,而弟弟抢走了妈妈的爱,又委屈,又愤恨!弟弟觉得哥哥让着他、妈妈帮着他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事情日积月累,大家可以想象出两兄弟长大后的情形。
第二种可能是,妈妈学习过一些育儿知识,知道要公平对待两个孩子,而不是一味让大的让着小的。于是她很有耐心地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检查玩具的物权归属,然后判定谁对谁错,谁可以玩这个玩具,对错的那方当然要严厉批评,对的那方则软语安慰。
被批评的那方委屈又挫败,觉得自己就是个“坏孩子”,不讨妈妈喜欢。被安慰的一方洋洋得意,“好孩子”的帽子既让妈妈喜欢又让自己得利。这样的情形偶然叠加,一再强化,最终会怎样影响两兄弟呢?
还有一种情况,妈妈脾气比较燥,今天心情又不好,尖叫声和哭声就像催化剂,让她瞬间爆发了。她走过来,先是对着哥哥大吼:“这么大了还一点也不省心,一个破玩具就让给弟弟玩一下又怎么了?!”然后一把扯过玩具,对着弟弟皱眉:“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烦死了!给你!不许哭了!”
兄弟两都觉得委屈得不得了,也挫败得不得了,于是哭声尖叫声更大,于是又引发妈妈更大的吼声!
当然,把妈妈换成爸爸,或者把哥哥换成姐姐,弟弟换成妹妹,也一样的适用。
这些处理方式,也许是我们最常见最本能的反应了。显然,这三种方式,都与“手足相亲”背道而驰,还可能埋下“手足相杀”的隐患。
二、如何面对“手足冲突”,才能通往“手足相亲”之路
首先,勿忘初心。我们养育小宝或者小小宝,不是为了给大宝树立一个(抢走爸爸妈妈的)“仇家”。任何时候记住这一点,你就永远不会说出“让着弟弟”、“你都这么大了还不不省心”等伤害大宝的话。
其次,爱满则溢,爱亏则求。好好地爱大宝,也是间接地爱小宝。孩子之间起冲突,有可能只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有可能只是孩子缺爱了。
第三,关注情绪,不做法官或裁判。我们常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感情的地方。冲突发生后,双方都已调动各自情绪,帮助他们面对和处理情绪,往往比分辨谁对谁错更加重要,世间事也并非非黑即白。比如我们听见小宝哭声冲过去,看到大宝推了小宝一把,可这并不一定是事情真相。我就亲眼见到妹妹一再“挑衅”姐姐(在姐姐做作业时一次又一次过去问“你写了什么字?”),姐姐在抗议三四次后,终于忍无可忍,推了妹妹一把。
第四,置身事外,把解决冲突的机会留给孩子。再小的孩子,也有引发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他们在冲突中不断学习,获取经验。而我们一旦加入,就剥夺了他们从冲突中学习的机会。我们“无私”的帮助,孩子们其实不见得喜欢。记得有一次,我听见妹妹大哭,就急忙冲过去,边抱起妹妹,边问姐姐发生什么事了?姐姐还没有说完,妹妹就推开我,大喊“不要你过来!”我离开后不到2分钟,妹妹开心地拉着姐姐“吧啦吧啦”了。
第五,保留童心,游戏先行。两个男孩的冲突往往少不了动手动脚,父母可以在剑拔弩张之时,以“意外”身份“闯入”,打破紧张气氛,比如可以夸张地跑过去,“我是大妖怪,你们一定打不过我!”我们也可以在旁边以“战地记者”身份对冲突进行“实时播报”。
三、冲突的处理,最能考验父母的育儿力
处理手足冲突,最能看出我们关于孩子的理念、人生态度以及觉察能力。
试图压制冲突或者急于制止冲突,说明父母不自信也不信任孩子,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处理,更不相信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能不被冲突所伤害。因此也就做不到尊重孩子。
对于手足冲突过于焦虑和担忧,也反映了父母不能轻松陪伴孩子,不能或者很少会从正面去看待冲突的价值。
常常卷入其中,偏帮一方或者试图做一个完全公正的裁判,显然存在界限不清和控制孩子的问题。
一本正经按照书中道理一五一十头头是道地处理,与一个几岁孩子辩得面红耳赤,未免显得太过刻板、无趣及狭隘。
手足冲突既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冲突发生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了。我们多一份放松、淡定和接纳,孩子就少一份冲突带来的伤害。
我们更多的放手让孩子处理,孩子就能从冲突中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
我们能更加灵活有趣的应对,孩子则学会了变废为宝,更多的感受到冲突的正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