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时间停止的那一天》,扎心了。
故事的结局谈不上圆满,但是主人公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也引发读者的联想。
恐怕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受伤史,亲情、爱情、友情,或多或少都会给你来点儿痛的领悟和遗憾。
你爱过一个人么?
你被爱过么?
那么,爱又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你来回答,第三个问题我来回答。
大家看过摇滚歌手演出么,表演到高潮时,可能歌手会有如下的动作:
纵身一跃,从台上跳到台下,而观众们则奋力的接住他,托举起他,像传送带一样把他从人群的这边传到另一边。
他怎么敢放心大胆的往下跳?万一扑空了呢?
因为他相信,肯定有人会接住他,因为他和观众的相互喜爱,产生了这种彼此的信任。
就像这本书隐喻的道理一样,爱就是包容、是理解,是无论你对与错,我全盘接受,这种海纳百创的情怀,因为极为稀少,所以弥足珍贵,感人至深。
本书的结构设计很巧妙,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悲剧发生前的故事,第二部分为悲剧发生以后的故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悲剧发生之时也是作者人生经历的转折点,用一个词形容:重创。
主人公拜伦是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看似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漂亮、能干的全职妈妈,有足够经济实力的银行家爸爸,还有个可爱的妹妹。
然而,风平浪静的背后,却暗潮涌动。
一天,拜伦被聪明的好朋友詹姆斯告知:全球的时间将会停滞两秒钟,这让他有些焦虑和不安。
第二天早上,妈妈带着他和妹妹上学,眼看快要迟到了,便抄了近道过去。可能妈妈的驾驶技术不佳,也或许是这条路充满碎石、泥泞,隐约中有个小姑娘闯入了公路中,汽车刮倒了她,停了下来。但妈妈好像没有发现小姑娘的存在,拜伦却看的清清楚楚,当时的状况,让他产生了时间停滞两秒的幻觉。一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妈妈又继续开车把他俩送到了学校。
事实上,那件意外的确真实地发生了。
拜伦和好朋友詹姆斯决定帮助妈妈,他告诉了妈妈事实,又陪妈妈开车去了事发的那条路上,偶遇出事的小姑娘,发觉她并无大碍,妈妈很开心,和小姑娘的妈妈成为了朋友,还给她买了礼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那位妈妈口中得知,小姑娘因为那次意外,腿上缝了两针。拜伦妈妈很愧疚,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自己的过错,去讨好那母女俩。让他们来自己家,做客,享用自己家的各种便利(母女俩的家庭条件要差很多),并把她们当成朋友对待。但她始终不愿让丈夫知道自己之前的过错,怕毁掉自己在他心中的完美形象。
很遗憾,拜伦妈妈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友情”。
女孩的妈妈以各种方式从拜伦妈妈身上“拿好处”,已经从原来享用美餐,共享便利,演变成了让她负担自己的各种购物需求,比如买乐器,甚至是开空头支票。而她的理由是,自己的女儿在她家玩耍时腿骨折了,假如不满足要求,就去报警(因为之前拜伦妈妈开车刮到她的女儿时并没有主动承担责任,这是拜伦妈妈的软肋)。
还好拜伦之前有所记录,被撞小姑娘是左腿有伤,已经痊愈了。也就是说,现在她的右腿被妈妈用石膏包起来了,只是个假象。他想办法让小姑娘把石膏摘下来,这让小姑娘妈妈的意图原形毕露,行为上也有所收敛。
多好的小男孩,帮妈妈解了围。
拜伦妈妈就在那之后的一天雨夜,溺死在了花园的池塘里。
后面的情节,姐弟俩进了寄宿学校后,爸爸自杀了,别墅被收回,过了不久,被夷为平地。拜伦无法面对现实,在精神病院里疗伤。四十年后,他才一步步从心理困境中走出。
这四十年,他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对于外界事物缺乏安全感,他恨自己给别人带来麻烦,他认为母亲的离开是自己造成的。于是,他一直封闭自己,有意的淡忘以前的经历,但是这似乎不起什么作用。
在这四十年里,他很痛苦,陷入了一个死局。
后来,他从精神病院里出来,开始打工,爱上了自己工作所在餐馆的女厨师艾琳,因为这次感情经历,以及与昔日好友詹姆斯的偶遇,他得以正视自己的过去,同时也获得了重生。
拜伦看到,詹姆斯心中也有心结,这位好友对他的不幸遭遇充满负罪感(“时间停滞两秒钟”是他提出来的,包括很多帮助拜伦妈妈的方法也是他提出来的),尽管最终结果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导致的;而拜伦心爱的艾琳,也是经历了人生的各种磨难。他明白了,每个人都经历过心理的困境,有些人走出来了,有些人始终纠结于自己的过去,无法自拔。
人心有时真的很脆弱,唯有爱才能滋养它。
爱是美好的,但爱并不是完美的。
拜伦的妈妈不爱孩子、家庭吗?但她恰恰就是因为对家庭的爱,而迷失了自我。她怕犯错,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内心孤独、脆弱,背着家人已经服用了多年的抗抑郁症药,她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敲诈她的同龄女人身上,以为这样就能获得所谓的“友情”了,不孤独了,但现实让她失望了。
拜伦的爸爸不爱她妈妈吗?他给她买跑车、别墅,给她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但这就够了么?没有心灵上的交流,这种仅靠金钱维系的关系,脆弱得不堪一击。
拜伦不爱他妈妈吗?他为了妈妈能不痛苦,想尽办法帮她避免了一个又一个麻烦。但是他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都不是逃避,而是面对。他让妈妈躲避了麻烦,但是没躲避得了痛苦,妈妈还是走了。
他自己又试图躲避痛苦,四十多年后才明白,正视痛苦才能走出来。
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可以不受伤害,但你所以为的、感知的痛苦,并不能成为你人生的全部。
假如拜伦的妈妈尝试着与父亲沟通,把自己的苦衷说出来,假如父亲接受了她的建议,起码夫妻双方的感情会更加坚固;假如拜伦妈妈不把择友的希望寄托于小女孩妈妈,而是选择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的内心,那她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安全感和自信,无形中也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的心灵健康成长,后面的悲剧可能都不会发生。
即便后面的悲剧发生了,假如拜伦能早一些接受现实,那他就不会在这40年里过得这么煎熬。
几乎一切愚蠢行为都在于否定现实。
接受现实往往很痛苦,但是凤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
重生后,你才会发现,面对同样的伤害,我们已经有了自愈能力,而面对爱你的人,我们已经知道怎样去呵护他们。
人生的目的也就此改写:
为了我爱的、和爱我的人而生,这里面也包括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