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发了一个朋友圈,你开始时不时拿起手机看一看,你想看看谁点了我的赞,他们到底怎么评论我的?如果每隔几秒钟,朋友圈小红点的数字不断往上涨,你会越来越加快翻看微信的频率,回复朋友们的评论,直到小红点再也不亮为止。
这个系统不断鼓励我们发布朋友圈,甚至有人发现自己深陷朋友圈不能自拔,并号称要戒掉朋友圈。这同时也验证了“微信朋友圈”这款产品的成功,因为它符合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上瘾模型”。
《上瘾》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的作者尼尔·埃亚尔(Nir Eyal)于今年(2017年)发布的一本新书,这本书总结梳理了互联网产品设计背后的原理,埃亚尔把这个原理称之为“上瘾模型”(Hook model)。
这个模型一共被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触发、行动、多变的筹商和投入,下面我们就来一窥究竟。
步骤一:触发
人际型触发:口碑式的传播,比如去年超热的《寻梦环游记》还有之前口碑炸裂的《摔跤吧!爸爸!》都属于人际型触发,不过这种获客方式对产品本身的要求极高。
自主式触发:如果说前三种触发的目的是为了获客,那么最后一种方式则是客户留存的手段。比如一个学习型社群每天分享知识干货;一个打卡型社群里群友互相鼓励,罗列自己的日计划,都是自主式触发的典型。
步骤二:行动
无论是获客还是留存,都只是产品触达用户的途径,而如何使用户发生转化,则是任何运营者想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所谓行动,就是要让顾客掏钱买下你的产品。
步骤三:多变的筹赏
在营销界,大家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服务好一个老用户要比获取一个新用户重要十倍。因此,如果说,行动解决的是转化的问题;那么多变的筹赏解决的则是复购的问题。
什么叫多变的筹商呢?
埃亚尔把它总结成三种类型:
1、社交筹赏:比如线下活动沙龙、主题读书会交友。
2、自我筹赏:喜马拉雅FM的APP最近的一般多了一个什么功能?用户的头衔机制:宝宝-读书郎-秀才-举人-贡士-探花-榜眼-状元-翰林-大圣人。用户收听时间久了,就能提升自己的头衔,让用户收听的同时,还能带来头衔升级后的满足感。
3、猎物筹赏:网络游戏杀怪随机掉宝的设定让人克服困意反复刷本,人类天然对随机的奖励缺乏免疫。
步骤四:投入
旅行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来都来了,不如买张门票进去参观一下吧。面对价格高昂的门票,旅客为什么会比当地人更高概率付费参观?这就是行为心理学中“沉默成本”在起作用。
学会了这个上瘾模型,然后践行这些,你就是那个能卖好产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