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您对景仰的严子陵先生的赞语,也是我此时的默念心语。爬上山坡,呈现在眼前的是您忧乐天下的心灵世界——邓州花洲书院。
卸下西北边塞的战袍,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范仲淹来到河南邓州,享受难得的休闲惬意时光。知邓州的他也是“越明年,政通人和”,吏畏其威,民怀其德。他给友人的诗中写到:“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直通《醉翁亭记》“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境。
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重修极为壮观的岳阳楼,自然不会放过以文章器业享誉天下的淹仲淹。从庆历六年(1046)六月十五日,滕子京写信千里求记,到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展纸走笔,一气呵成,酝酿了正好三个月。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真乃奇闻奇事奇人奇文也!所奇之处,原因有三:
一是友情难却。好友滕子京的长信,情真意切,文字优美,既介绍了重修岳阳楼情况,又附上《洞庭秋晚图》一本,范仲淹只有愉快接受的份。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友谊始于任职东台西溪盐仓时。范仲淹建议筑堰捍海,得到朝廷批准,后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总抓此项工程,动员四州四万多民工,终成范公堤。时滕子京为泰州从事,积极参与协助,既是同事,又志趣相投,后来入朝为官,又相互支持,成为患难知己。《岳阳楼记》中就包含了对谪守好友的规劝。
二是游学积淀。范仲淹年少时,继父朱文翰曾任湖南安乡知县,范仲淹与母亲随同到了安乡。安乡因“左挹洞庭,右接兰澧”,诸水各安其流而得名。在安乡数年,范仲淹在城西北隅的太平兴国观静心读书。在这里饱览洞庭湖的风光,得到书台夜雨的滋润,为四十年后写《岳阳楼记》积累了难得的素材。
三是借抒情志。《岳阳楼记》全文三百六十余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是对自己忧乐观全面完整的表达。民忧时,成为州县能吏;边忧时,成为封疆良将;国忧时,成为庙堂贤相;表达忧乐心迹,又成为文坛大家。他一生竭节事君,却三遭贬黜,仍抱定上安社稷,下忧生灵的壮志。滕子京的恳请,正好给了他一次抒发情志的机会——《岳阳楼记》正是他思想精华、品格情操和文学风采的集中反映,完美呈现。
滕子京想到一生患难的知己,便有了一次远见卓识的邀请,才得以让岳阳楼名传天下,《岳阳楼记》传诵千古,更让范仲淹名垂天宇,模范后世,也使自己为后人所铭记,可谓皆大欢喜。非常遗憾的是第二年春,滕子京即含恨与世长辞。范仲淹悲痛万分,写祭文,作墓志,表达对好友才有余,命不足,不能尽其才的惋惜。
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建花洲书院,如同治政风标,皆令后人驻足流连。前者眼观江湖,开阔胸襟;后者殚虑思想,专施教化。仅北宋一代,就走出了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官至宰辅的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官至御史中丞的贾黯等等名人;再说当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著名作家、《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作者二月河等名人,都曾在花洲书院内就读学习。可谓文运昌盛,人才辈出。
花洲书院,不仅是诞生《岳阳楼记》的地方,还是生产忧乐思想的地方,更是产生风流人物的地方。告别“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您——范先生,再次翻过山坡,心中唯念:先生之风,比严陵钓台还高,比洞庭湖水还长。
仁智于2019年3月8日中午